黄小玲:接力保护“杨家祠”小记

2021-03-25 来源:本网原创稿

  (作者系第十一届广东省政协常委、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原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版权局)局长。)


  文化遗产是留住城市记忆的最核心部分,留住城市记忆,保护革命遗产文物,是一代人的担当和忠诚。杨匏安旧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杨匏安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是大革命时期中共在广州的一个重要活动据点,曾留下上百位共产党人的革命足迹,是广州这座英雄城市的光辉记忆。2018年,省政府决定正式启动广州杨家祠修缮工作。2019年,“杨匏安旧居陈列馆”被定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4月30日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在各方通力合作下,杨匏安旧居得以重现于众,这段红色峥嵘历史也再次回归公众的视野之中。
  如今,杨匏安旧居陈列馆游人如织。谁曾想,它一度面临被征拆的困境。多年来,十余位省政协委员、专家对保护杨家祠的关注、对传承红色据点的呼吁从未停止。我在任省政协常委、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期间,与其他委员、专家合力呼吁和推动保护杨匏安旧居,是至今回想起来仍深以为豪的事情。
  杨家祠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16号(越秀区政府正对面),又名“泗濡书室”,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为香山县杨氏家族在广州设立的宗族祠。据史料记载,1918年杨匏安举家迁往广州杨家祠居住;1921年杨匏安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是马克思主义在华南地区最早的传播者,他与李大钊并列享有“北李南杨” 之称。在杨家祠,他曾撰写过大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广东早期党团组织领导人谭平山、阮啸仙、刘尔崧等经常在此研究工作;1932年春,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迁来广州后,这里成为党组织的一个重要联络和活动场所;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张太雷、瞿秋白、刘少奇等大批领导人曾经在这里研究工作,开展革命活动。中共早期部分学员去黄埔军校前先要来这里报到。
  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起,杨家祠被湮没于历史尘埃中,长期被作为企业员工宿舍使用。广州市文化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2003年,一家地产商拟征用越华路114——116号建设绿化广场,请求拆除杨家祠,文物部门根据文物保护的要求,未同意相关申请,要求实施原址保护。由于长期缺乏保养维护和修缮管理,杨家祠内部加建、改建现象突出。
  2016年5月,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办公室有关同志与我谈及此事时说:“2014年8月,时任省政协委员孟浩、张弘、袁东艳、陈忠烈等经过调研,联合十位专家学者,撰写了《关于尽快保护和修复杨家祠的呼吁和建议》的政协信息。委员和专家的呼吁,得到了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当年广州市文物部门拨专项10万元经费用于修缮工程。2015年8月杨家祠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省政协委员黄扬华提交提案,呼吁尽快修复杨匏安旧居,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被这些党外委员专家对我党历史文化传承的关注和忧心深深感动。
  2016年6月,我和十多位委员专家、文化和文史委办公室的同志到杨家祠进行调研,所到之处房屋破旧,内部改建突出,内有6家住户,这是修复的难点。
  2016年7月22日,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牵头组织召开杨家祠保护和落实工作协调会。会议由我主持,时任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专职副主任梁川与十多位省政协委员以及广州市政府、市政协、广州市和越秀区文物管理部门、广业集团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杨匏安儿媳妇也受邀参加。会上大家达成共识,杨家祠作为革命文物,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好修复工作,传承红色记忆,我们责无旁贷。
  2017年,我和孟浩、张弘、袁东艳、黄扬华、廖曙辉、张见悦、龙建平、钟晓毅共9名委员联名提交《关于落实杨家祠文物保护工作的提案》,为杨家祠保护再次发出呼吁。几年以来,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曾多次以组织委员调研、给相关部门发函等形式,积极关注和跟进委员意见建议的办理情况。
  委员们的持续呼吁,也引起了省领导的关注。2018年12月,分管副省长许瑞生赴现场调研并组织召开现场会。根据会议精神,省财政专项列支915万元为杨家祠保护修缮经费,用于住户安置、周边环境微改造、本体保护修缮和展示工作;同时杨家祠产权划归广州市,具体由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接收和后续管理。至此,十余位省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多年的接力呼吁和推动,终于结出正果。
  2019年5月19日,我和曾经致力于杨家祠保护落实工作的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到杨匏安旧居陈列馆参观。回想往事,感慨万千。杨家祠虽小,但展览精简,其不仅对历史进行简单回顾,还把当时的革命环境、地点与杨匏安事件结合起来,让观众可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当时革命先驱的工作环境和奋斗精神。修缮后的杨匏安旧居陈列馆让历史有物可看、有事可说、有据可查,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为庆祝杨匏安旧居陈列馆开馆,中国著名的雕塑家潘鹤与其子潘奋一起创作了杨匏安半身雕像,被置于陈列馆正中央,当天我们与潘鹤教授在杨匏安雕像前留影纪念。
  红色据点杨家祠得以在历史与时代的互动中获得重生,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推动,我更深深庆幸自己曾参与杨家祠的保护和落实工作,为传承红色历史做了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来源:《广东政协忆事(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