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以锦:跨区域创办《新京报》助力文化大省建设

2021-03-16 来源:本网原创稿

  (作者系第八届广东省政协委员,第九届广东省政协常委,南方日报社原社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原主任、集团公司董事长;现任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专员。)


  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有不少读者知道《新京报》这个名字,我作为曾亲身参与筹办这家报纸的政协委员,能够为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出点绵薄之力而感到自豪。
  广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时,我时任南方日报社社长、广东省政协委员。我想既然广东要打造“文化大省”,作为政协委员也应该积极助力文化大省建设。事实上,很多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在广东和全国“两会”期间都会就此问题建言献策,并结合本职工作尽职尽责支持文化大省建设工作。我是办报的,我心里清楚,传媒业也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文化大省,也要把报纸办得更优质,把传媒产业发展得更好。广东在这方面有优良的传统。广东的传媒业不仅今天因处于特殊的环境而显得异常发达,而且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岭南传媒探索》曾刊发中国人民大学邓绍根教授的论文《岭南“报春鸟”:国人自办报纸第一·〈采新实录〉考论》,文中谈到,根据史料,“在近代中国商业报刊发展潮流中, 中国人于1872年12月在广州直接效仿泰西创办了《采新实录》,不仅成为岭南中文商业报刊的‘报春鸟’,而且是中国人自办报纸的第一家”。这充分展示了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城市优势和广州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改革开放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后改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成为全国省委机关报第一家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家晚报报业集团,都体现了广东传媒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广东并非像有些人说的“文化沙漠”,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打造文化大省有先天的优势。
  在新时期的文化大省建设中,作为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也要作出应有的贡献。南方日报社已经以南方日报为龙头成立了报业集团,这意味着要进一步往产业化发展。往产业化发展也意味着要进行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瞄准了这一机会进入北京,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合办了《新京报》。我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对南方报业与光明报业的合作给予高度评价和支持,蔡东士当时兼省委宣传部部长,我和时任南方日报副总编辑王春芙跟他汇报,他说这个做法非常好。之后,还派了副部长胡国华一起到北京去看望新京报社的员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家经批准跨媒体、跨区域经营媒体的报业集团,而且在办报中也形成了很大影响力,从中可以看出作为文化大省的广东媒体的“先行者”的勇气和地位。
  现将当时办报的过程梳理、呈现出来。
  中国报业协会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有关报纸行业产业政策和体制改革的五项意见,建议允许报社从事跨行业经营活动。进入新世纪,随着媒体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媒体对外冲动的欲望越来越大。从国家层面来看,21世纪初国家发了文件,提出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国家有这个政策和导向,媒体有这个思路,于是有了跨媒体、跨区域办报实践。我当时既是省政协委员,也是南方日报社、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一把手”。当我正在思考如何根据国家的要求进行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的有效探索时,省委又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部署,省政协也要求政协委员要助力文化大省建设,这意味着我们要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这一工作。
  原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下属的21世纪经济报道报社计划在上海寻求合作者,我与21世纪经济报道的负责人小沈曾前往上海与相关媒体的负责人和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商讨此事,当地相关媒体的负责人也来到广州考察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21世纪经济报道办报情况。接着我们签订了合作协议,决定在上海共同创办报纸,并进入实质性的操作。后来,因一些原因半途而废,于是才决定转移到北京。
  当年到北京跨媒体、跨区域发展的思路是怎样形成的?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下属的南方都市报社管理层经常在探讨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广州的报业市场竞争处于一种接近饱和的状态下,原有的平台很难再做大了。南方都市报社储备的一批有新闻理想及有新闻采编和经营经验的报人,需要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领导班子的角度来看,南方报业的发展也要找到新的增长点。当时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下属有家报纸叫《生活时报》,长期办得不好,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就想把它进行改造。时任光明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的袁志发听了曾担任光明日报广东记者站站长的小戴汇报后产生了共识: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合作,把南方都市报的团队请进来。小戴因在广东工作过,对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南方都市报的运营能力非常了解。而南方都市报的主要负责人小程、小喻,也正在推动南方都市报寻找机会往北京发展,他们与光明日报的小戴进行了商谈。当时分管南方都市报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领导是副总编辑王春芙和社委李民英。王春芙后来先后担任了总编辑和省政协委员。王春芙、李民英与南方都市报的几位主要领导一起研究了合办报纸的方案,有时也请我参与讨论。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后,我主持召开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领导班子会议,通过了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合办《新京报》的决议。接着,我与王春芙及南方都市报的主要负责人前往北京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签订了共同创办《新京报》的战略合作协议。光明日报的《生活时报》停办,将刊号让给《新京报》。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占51%的股份,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占49%的股份,双方再拿出5%给团队,团队共占10%;资金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出900万元,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出1100万元,一共2000万元的资金。他们出刊号、出场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从南方都市报派出250多人到新京报,其中采编及行政、发行、广告等方面的高管有十多人。
  经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北京合作创办的《新京报》,于2003年11月11日在北京正式创刊。跨媒体、跨区域经营要考虑经营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当时对异地办报
  有四个方面的思考:
  其一,党的十六大提出加速构建全国统一市场,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这其中也应该包括全国性的报业市场,中国报业面临跨地域发展的重要机遇。报业应积极探索跨地域办报的可行道路,切实解决事业发展瓶颈问题。
  其二,跨地域办报要立足于集团的核心能力适度推行。是否做出跨地域办报的决策,取决于集团具备两方面的条件:有没有充裕的资金启动, 有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有资金有人才,才能稳妥地实施扩张。
  其三,选择异地经营的地区,应综合考量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现状,重点考察该地区的传媒市场开放程度,发行、广告市场的现实容量和发展潜力,特别是该地区是否存在足够规模的与南方报业办报品位相适应的高素质读者群。
  其四,为规避风险,跨媒体办报应采取与有条件的当地媒体合作的方式。根据现有的国情,跨地域办报不能找那些当地背景脆弱的报纸来合作。要选择那些有资源、有实力,与对方能形成优势互补、具备足够的合作诚意的当地优质媒体,强强联合。而且一定要办好手续,规范进入。曾有个别媒体打擦边球,以各种方式悄悄跨区域发展,但由于未经有关部门批准,风险很大,事实上有的媒体在进入到某些地方时就受到“地方保护”的阻击,不得不撤退。因此,要防止因未批准擅自进入而被封杀的情况发生,一定要堂堂正正跨区域跨媒体发展,绝不当“小媳妇”,不留下隐患。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创办《新京报》成功,正是符合以上讲到的四条思路。在可行性方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办报过程中所积累的强势资源与核心能力,使其有条件走出广州到北京与合作方合作办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南方都市报》已培育成为品牌报纸,当时已成为广州地区报纸的第二大赢利大户,且发展势头咄咄逼人,形成了“培育优质媒体的创新能力和把优质媒体品牌推向市场的创新能力”的核心竞争力。南方都市报社在北京也有可利用的资源,支撑对外扩张有了较好的基础。比如,当时南方都市报社在北京已建立了500家广告客户的网络,由于在广东向南方都市报社投放广告与在北京向新京报社投放广告目标客户不重复,互相不打架,这500家广告客户同时变成了新京报社的广告客户资源。如果不是利用南方都市报社的资源,靠自己逐家逐户去见客户,要多久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广告网络?因此,只需抽调南方都市报社现有的办报、经营和管理人才,就完全有能力实现异地办报的目标。
  创办新京报社,为中国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发展作了探索性的尝试,而且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后来北京报纸的市场化程度高了,与新京报社创办有一定关系。正因为有了危机感,原有的报纸有点坐立不安了, 市场意识强化了,报纸内容创新越来越好。至于后来新媒体发展造成的困境,那是另一码事。
  尽管因情况变化,新京报社的合作方式后来有所改变,该报划归北京市管辖,但不能因此否定新京报社改革发展中成功的尝试,当时进行的积极尝试对媒体发展是有推动作用的。新京报社划归北京市管辖之后,一直坚守新京报的办报理念,坚持纸媒品牌与新媒体品牌两翼齐飞的做法,不仅维护和发展好原有的品牌,还将“我们视频”“动新闻”等移动资讯视频,打造成新媒体中的重要品牌。北京市在对新媒体进行整合中,从择优的思路出发决定谁去谁留,不仅保留“新京报”的金字招牌,而且用行政力量推动千龙网、《北京晨报》与其深度整合。2018年10月31日,新京报APP正式上线,成为北京两个市级新媒体平台之一。
  回顾新京报的发展历程,目睹其今天的新变化,作为曾参与筹办这家报纸的老媒体人,也深感欣慰。

  来源:《广东政协忆事(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