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最宝贵的精神是爱国主义

2023-05-24 来源:本网

  编者按

  电视剧《战火中的青春》目前正在热播。这部以西南联大为背景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抗战青春励志剧,开播之后广获好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闻黎明评价道,“电视剧主题鲜明,从头至尾贯穿了西南联大的精神,用西南联大的精神来歌颂西南联大的历史。”

  闻黎明先生是著名学者闻一多之孙。因缘际会,因研究祖父闻一多而逐渐转向西南联大研究,在四十年研究生涯中,闻黎明先生更深切地感悟到西南联大精神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书评人张英对闻黎明先生做了长篇访谈,本文为节选。

《战火中的青春》 周宇/张婵娟/杨宏/吴若佳 著 中译出版社 2023年5月

《战火中的青春》 周宇/张婵娟/杨宏/吴若佳 著 中译出版社 2023年5月

  ●王鹤棣、周也主演同名电视剧原著

  ●全景展现传奇名校西南联大历史

  ●民族存亡之际,一群青年的热血与成长

  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与坚守

  ●激励当代学子思考人生方向


  ■口述:闻黎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闻一多长孙) 

  ■采访整理:张英(书评人)

  《战火中的青春》讲述了硝烟弥漫下,一群铁骨铮铮的热血青年,不畏枪林弹雨,不惧艰难困苦,历经重重严峻考验,坚定科学救国的信念,成为国家杰出人才的故事。它重现了1937年至1946年,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临时合并共建的西南联大历史、授课情况全景,表现了抗战时期的青年学子、知识分子文化抗战、自强不息的风骨,展现了年轻学子的坚毅人格与责任担当。

  西南联大研究与现代中国

  西南联大,我们到现在都称它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我自己认为,它不仅是现代教育史,而且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座丰碑。因为它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教育本身,有很多方面的造就。

  在外敌入侵、硝烟弥漫的危难之时,在师生以“跑警报”为常课的恶劣环境中,西南联大继承并发扬了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形成了这所大学最宝贵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谱写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筑就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座永久的精神丰碑。

  我们最早写西南联大,不是写西南联大的教育,而是写西南联大的政治,“一二九运动”,反对蒋介石,反对内战。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从政治史、统战史的角度,写西南联大。后来慢慢才转化到爱国史、教育史、文学史、科技史等角度,对西南联大的功能和历史作用,全方位的举行审视和研究。

  西南联大在短短八年六个月里,作为一所战时高等学府,师生们怀着抗战必胜、建立新中国必成的信心,忍耐着难以想象的困苦,以坚毅刚卓的精神履行了教育救国、读书报国的职责。学校的根本职责是教育,这个教育落实在行动上,就是老师要教好书,学生要读好书。

  在当时战火不绝、兵荒马乱、艰难困苦的年代里,西南联大的师生,展示了心系国家、民族前途的时代新人情怀,他们的心胸到底是什么?特别是和今天的环境对照,西南联大这段历史,还有哪些层面的价值?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价值的,既有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有精神价值,表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知识分子担当,对今天的教育发展,也有很大的启发。

  西南联大很多历史事件,其实和学校的教育没有关系,而是和当时的国家遭遇、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民族的存亡有关。因为当时我们国家抗战时期的最高国策是抗战建立新中国。实际上这两个词是分不开的,抗战不过是建立新中国的一个部分,最高目的是建设新中国。恰恰这一方面,西南联大在建立新中国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我本人是搞政治史研究的,我比较关注西南联大对中国政治建设的贡献。我觉得,西南联大那段历史的研究,其实某种角度进入、探索了学术教育界推动抗战建立新中国的途径,这方面有很多实践和摸索。

  国外对西南联大的研究

  我有一本书,书名是《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后来因为作为国家学术资助项目,又让我补充了一些东西,全书大概80万字。我认为,西南联大不仅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可歌可泣的一页,而且是中华民族优秀遗产浓重一笔。能列入优秀遗产的就是我们要继承的,要发扬要弘扬的精神文化遗产。

  如今,西南联大的历史地位和巨大作用,我们今天都知道了。但是很可惜,我们中国国内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对于西南联大这么一个特殊时期形成的特殊文化群体,在那个特殊环境里所作出的特殊贡献,对西南联大的认知也要晚于国外。

  很多人接触西南联大,都是从美国易社强写的那本《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开始的。其实那本书写作时间是上世纪80年代,差不多和我同一时期开始。当时我做闻一多资料收集,他做西南联大的资料收集。

  比易社强这本书出得还早一年,是日本同志社大学教授楠原俊代的《日中战争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研究》。但是可惜这本书,我拿回来以后,给了云南师大,请他们翻译,但因为各种原因,到今天为止这本书也没有翻译出来。很多人不知道这本书,实际上这本书是专题研究西南联大的。日本人做学问是很讲究资料的,有史有据,很严谨。

  还有一个人,早稻田大学的名誉教授安藤彦太郎,对西南联大也非常关注,早稻田大学退休之后,到日中学院当院长(中国和日本在日本合办的最高的语言学校,里面还有会馆,中国好多学校外访团之后住的就是日中学院的,我就在里面住了好几年)。他当院长的时候,出了一本杂志,从1996年4月份开始一直到2003年5月,在日中学院学报上连载了65篇“抗日战争与中国大学——西南联大物语”。他本来准备编一本书出版,但是很可惜,他后来得尿毒症去世了。他的学生小林,把文章搜到一起,印了120册,送给了我一本,我转送给了云南师大图书馆。

  这几个国外的学者,对西南联大的研究是有一定的深度。我们应该利用国外的成果,应该去思考:为什么这些学者要把目光对准西南联大?

  历史的精神价值应该被看见

  反观国内的研究,对西南联大研究是分阶段性的。西南联大的研究有两种趋势,一种渠道是以西南联大为教育的研究参照物,进行一些教育的思想反思,比如厦门大学的谢泳教授,他的一些文章,社会影响很大,对中国的西南联大的普及,起到了开拓作用。

  再一种就是按照学术研究的方法,在历史书中发现西南联大的价值,按照史学方法进行专题考察,然后进行综合研究。比如我,写历史研究的文章要比谢泳早,但是我的文章发表在专业的学术刊物上,没有什么社会影响,读者大众不会看你的学术文章。

  在国内真正为西南联大学术研究做铺垫工作的是西南联大校友会。1984年,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编辑发行了《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剪辑》,每年两期,一直持续到现在。

  1996年,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策划出版了第一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2006年修订版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与此同时,北大、清华、南开、云南师大合编了六卷本的西南联大史料。

  上述的著作和现在这些资料,是我们现在研究西南联大最直接的基础。这些东西是历史研究,而不是故事。我们现在好多作家认识西南联大,是看那些故事书,这儿拼那儿抄来的资料,其实有很多问题,不够真实。那些书作为文学作品可以读,作为史学作品不行。

  由于这些出版物,以及后来陆陆续续出版的西南联大校友的日记,包括郑天挺先生的日记,以及各种媒体对校友的访谈、报道,推动了西南联大的专题研究。一直到今天,不少人认为西南联大是一门显学了,显学就是都知道了,但是还没有成为学,称不上学,只知道故事了。

  就大众层面来说,对西南联大的了解,还相当大的程度上受一些作家创作的影响,停留在一些片段的叙事、人物的命运等方面。而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地位,西南联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代表性的价值,特别是对今天具有哪些启迪的意义,研究宣传的都很不够。

  我相信随着电视剧《战火中的青春》的播出,包括疫情结束以后“西南联大文旅线路”的重启,借助电视剧、文旅线路,还有作家们的精彩文章的传播和影响,西南联大这段历史,它的精神价值,能够进一步地深入人心,得到充分的学术研究,被全世界发现和看见。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