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游戏+”模式逐渐形成,传统文化借游戏“出海”

2023-02-15 来源:本网

  2月14日,以“奋进十年路,再搏新征程”为主题的2022年度中国游戏产业年会在广州圆满落幕。

  在年会大会和为期两天的十余场主题论坛中,来自政府、学界、行业的专业人士就游戏研发、“游戏+”、中国游戏产业趋势发展、游戏营销与出海、游戏责任及未成年人守护等多个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为中国游戏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游戏产业亮出年度“成绩单”

  2月14日上午的年会大会现场发布《2022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游戏市场规模约为2000亿美元,用户规模约为32亿人。我国游戏市场规模为2658.84亿元,用户规模约为6.64亿人。我国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玩家数量、约七分之一的市场规模,在全球游戏行业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尽管受到疫情冲击,国内游戏行业在2022年依然积极应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技术竞争、文化传播方面取得了成就。我国游戏行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游戏企业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的同时,也积极投身公益、助力抗疫。

  近年来,游戏技术的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包括游戏研发、运营、用户分析等多个环节中都应用到大量技术,如芯片、服务器、通信网络、交互设备等硬件技术,游戏引擎、人工智能、技术美术工具、数据分析工具等软件技术,以及云服务、动作捕捉、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综合技术。

  报告还显示,当前用于游戏研发和运营的各种技术,在助力5G、芯片、人工智能、AR/VR等前沿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已被跨行业应用于智慧城市、文旅 文保、医疗健康、工业生产等各个方面,关联日常生活,帮助实体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实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游戏产业生态边界正呈现多元延展态势,“游戏+”的模式正在形成。游戏产业不断拓展与各类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玩法、内容、技术等方面的积累,赋能多个领域,向外拓展产业生态。例如以“游戏+科普”,突出游戏寓教于乐的功能。

  山川美景被“搬”进了游戏

  报告中亦指出,当前游戏文化传播功能日渐凸显。游戏企业自发在游戏产品研发与运营中持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得到广大玩家的良好反馈。

  本届年会与论坛现场,网易、腾讯、米哈游、三七互娱、西山居等多个知名游戏企业代表在主题演讲中,都介绍了以游戏场景、剧情、活动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案例。网易公司高级副总裁王怡认为,数字化技术为我们身临其境体验创新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条件。

  “比如,我们的《新倩女幽魂》用多项虚拟数字化技术将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逼真还原到游戏中,让千年文物再现当年华彩;《梦幻西游》电脑版的非遗守护计划,通过对唐三彩、京剧、剪纸等艺术精品的全新演绎,收获了许多年轻人的喜爱与传播;《大话西游》与河南卫视联手打造的《少年奇妙游》节目,将游戏元素、传统文化和创新科技相融合……在过去的2022年,我们已为上亿玩家创新演绎了数十项传统文化项目。”王怡介绍。

  上海米哈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伟介绍,一直以来,米哈游以IP构建为核心生产游戏,用IP思维演绎和创新传统文化。

  刘伟认为,游戏与文化的融合要恰如其分:“以《原神》为例,我们最早期做世界观设定的时候,就为中国传统文化留下了互动性与观赏性兼备的展示舞台:把桂林、黄龙、张家界等中国最具特色的山川美景,‘搬’进了游戏内;把楚辞体的中文咏唱融入游戏音乐中,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这类传统节日也化身为游戏内的海灯节、逐月节,甚至包括传统美食、茶艺、棋戏、傩舞、机关术这些中国文化元素,都嵌入进游戏的每一个角落。”

  此外,以游戏为载体让中国文化“出海”,成为与会者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正成为国产游戏制作的新风潮。2012年起,三七互娱就开始探索游戏出海,在海外营收增长的同时,三七互娱也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化创新传播。

  “例如在《叫我大掌柜》这款颇具中国特色的游戏中,除了随处可见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外,还多次与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进行合作,提升游戏内涵。”三七互娱党委书记、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军表示,三七互娱一直关注新一代技术革命的方向,并已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元宇宙做结合。“去年,我们打造了一个集非遗展示、数字体验、互动打卡于一体的元宇宙空间,并邀请多个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进驻,逐一设置互动内容,吸引年轻群体对非遗项目的关注。”

  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西山居旗下《剑网3》在游戏内开设花样滑冰、高山滑雪等创意玩法,通过游戏对系列冰雪运动进行了科普。

  珠海西山居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郭炜炜介绍,作为西山居旗舰国风武侠MMO的《剑网3》,在几年前就已携手广东粤剧院打造全国首部与游戏结合的粤剧《决战天策府》,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网络游戏结合的一次大胆探索,这部剧曾获“中国传统戏曲票房”及“中国新创传统戏曲票房”双项年度第一,还被《环球时报》赞誉为“时代的发声”。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