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20世纪初叶的广东藏书家

2022-03-30 来源:本网

  1990年,著名史学大师新会陈垣先生所著《陈垣来往书信集》在上海发表。书信集从一个人的侧面,反映了20世纪前半叶广东文人和藏书的情形,其中有与伦明、莫伯骥、汪兆镰、冼玉清、汪宗衍等广东著名藏书家的通信。它使我们看到,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广东曾经有一部相当辉煌的藏书家的历史。

  与陈垣先生通信的伦明,字哲如(1875—1944年),广东东莞人,是辛亥革命以后广东最负盛名的藏书家。伦明先生的名著《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曾于1935年在《正风》半月刊发表,至1990年,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付梓。读了这部有珍贵文献价值的图书馆学的著作,使我们对以下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思考:

  ——为什么道光以后,辛亥以来,广东的藏书家纷纷崛起?为什么广东藏书事业一度十分兴盛?为什么广东藏书界一度在全国藏书界十分引人注目?

  ——近代广东藏书家的崛起,与清季“十三行”以来商业的兴盛有何关系?

  ——在辛亥以来广东藏书家中,知识分子藏书家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以下针对这几个问题,逐一加以讨论。

  一、近世广东藏书家的崛起

  徐信符先生在《广东藏书纪事诗》一书中,写了广东藏书的历史,追溯到明朝。至近代以后,广东藏书及刻书突然兴盛。

  以1935年商务印书馆所编《丛书集成》一书为例,其中不乏岭南藏书家的刊刻。如:《海山仙馆丛书》,由番禺潘仕成刊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古经解汇函》,为两广盐运使巴陵人钟谦钧在粤时所刻,同治十二年(1873年)刊成。《史学丛书》,清光绪(1875—1908)广雅书局校刊。《粤雅堂丛书》,清咸丰南海伍崇耀校刊。《岭南遗书》,清道光伍崇耀校刊。《丛书集成》收入的这些著名的岭南所刻丛书,纷纷刊于20世纪前夜,预示着20世纪初广东藏书界进一步进入了一个兴盛的时期。

  伦明《辛亥藏书纪事诗》,继承了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的独特体例,收入藏书家155人,附录28人,其中兼收清季22人,余则均为辛亥以来近人。155人中,收入广东藏书家三十余人,占总数的五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到广东藏书家在辛亥革命后头三十年中,在全国藏书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广东藏书家又以南海、番禺、顺德、东莞等地为多。

  南海藏书家有“三十三万楼”主孔广陶、孔昭鋆,又有谭玉先(为伍氏校《粤雅堂丛书》),曾钊“面城楼”(学海堂堂长),康有为“万木草堂”,桂浩亭、潘明训“宝礼堂”,冼玉清。

  番禺藏书家有陈庆龢、陈庆佑(陈澧孙)、汪兆镛、叶公绰“遐庵”(专收山志、书院志、词集等)、徐信符“南州书楼”、吴道镕、张柳池、梁鼎芬“葵霜阁”。

  顺德藏书家有李文田“太华楼”(探花、礼部侍郎)、辛仿苏、黄节“兼葭楼”。

  东莞藏书家有陈伯陶(收明清间野史)、伦明“续书楼”、莫伯骥“五十万卷楼”。

  梅县有黄遵宪“人境庐”、吴兰修“守经堂”。

  丰顺丁日昌“持静斋”(曾任江苏巡抚)、揭阳曾习经“湖楼”、新会梁启超“饮冰室”、花县江天铎、鹤山易学清、海丰吴式芬等藏家,亦都有名于时。

  辛亥革命前后,岭南藏书有一些大的变动。如1907年,“时南海孔氏三十三万卷楼书初散出,而鹤山易氏、番禺何氏、钱塘汪氏(官于粤者)所藏亦散”,“同时潮阳丁氏持静斋藏,间有见于坊肆者”。

  30年代以后,尤其是抗战以后,广州大藏书家的盛况走向衰落。他们的书,如太华楼的收藏,好些卖给了燕京大学,一些书则流入到港澳图书馆。

  总上所见,广州地区藏书的兴盛,约在19世纪初叶阮元创立“学海堂”及嗣后张之洞创办广雅书院及广雅书局以后。当时,与广东迅速成为全国文化的先进地区及新学昌盛之地有关。康有为、梁启超等新学潮流的代表人物也推动了藏书昌盛。而李文田、丁日昌、梁鼎芬等有学问的官僚世家,更对藏书事业推波助澜。同时,也与十三行、盐商、药商等富有经济实力者加入藏书行列有关。20世纪40年代,由于抗日战争时期战火的蔓延,广州的藏书界由此而进入了衰落期。

  二、近世广东商业的发展与藏书家

  近代广东藏书事业的突然兴盛,是经济发展带动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实例。十三行出现以后,十三行商人、盐商和富有药材商人,都加入了藏书家的行列。

  伍崇耀的粤雅堂,即是洋商(南海人)所建。伍氏以洋商起家,后来刻了《岭南遗书》《粤雅堂丛书》等。

  而“海山仙馆”由番禺人盐商潘仕成所建。“道光间盐荚致富”,后捐官至两广盐运使。潘氏收藏可以与伍氏相比,筑“海山仙馆”,据说就是在泮溪酒家荔湾湖公园一带。刻有《海山仙馆丛书》。

  西关十二甫洋商易氏,属华洋交易之七十二行商,藏书楼称“目耕堂”,其藏书之地又名“有是楼”。光绪晚年,其书次第散出,伦明先生说:易氏藏书“惟无嘉庆以后者,每册俱厚一寸以上”。辛亥后,其书流入坊市。

  三十三万卷楼主人孔广陶,南海人,以盐业起家,居广州南关太平沙。有“岳雪楼”藏书。光绪戊申而后,盐法改制,易商办为官办,孔氏由此中落,藏书因而动摇。伦明说:所刻书,惟《北堂书钞》有功艺林。其次子孔昭鋆有“烟浒楼”藏书,后卖出为南园酒家。

  以商人而成为藏书家,最为大家者,是“五十万卷楼”主莫天一。莫伯骥(1878—1958年)字天一,广东东莞人。容肇祖先生《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序》中说:“先生与援庵师(案指陈垣先生)早有三同之目:一同为案首秀才,二同习西洋医学,三则同精国学也。”莫天一在西关十七甫开设仁寿药房,以利润买书,至20世纪30年代已以二十余万金,得书四十万卷。在南海孔广陶、丰顺丁日昌衰落后成为广东省首屈一指的藏书家。1932年编《五十万卷藏书目录》。抗战时损失,自有诗曰:“我书委化付虫沙。”有注云:“余家五十万卷楼一千三四百箱之书,广州之变全佚,著述手稿五十余种,亦只字无存。”后虽找回一些,但元气已丧。

  总上所见,近一两百年来由于广州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从一些所谓洋商以及盐商和西药商人中,成长了一批广东藏书家,其藏书后又随其经济实力的衰落而分散。研究这一段事实,给我们一个启发,近年广东地区商品经济发展,一些地方先富起来,一些市、县及寺院由于有海外赠书及赞助,其图书馆收藏日丰。我们把上面事实总结出来,有助于吸引一些成功的企业界人士,对本省图书事业做出贡献,并发扬近一两百年广东地区富于图书收藏的历史传统。

  三、学者型藏书家及其贡献

  辛亥以后广东地区最负盛名的藏书家,还来自以教书为职业的大学教授,其中尤有成就的是《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的作者伦明教授和《广东藏书纪事诗》的作者徐信符教授。此外,还有《广东文献书目知见录》的作者黄荫普教授。

  伦明为“续书楼”主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举人,后毕业于京师大学堂,精目录版本学。辛亥以后,曾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师范大学等校讲授书目文献课,并曾应邀赴日本鉴定古书。1927年,有续修四库全书刍议。先是于1921—1922年曾致函陈垣先生,主张作续四库全书提要。

  1917年,伦明先生任北京大学文学系教授,身穿破大衣、破鞋袜,书商称伦明先生为“破伦”,他自己亦说:“余居京师二十年,贫无一椽之楼,而好聚书。”其所聚书,尤详于近代。1900年义和团举事之后,王府大家卖出故书,伦明先生与潮阳曾习经收购不少。买不起或买不到的,则借来抄录。

  1907年,伦明自北京回广东,时南海孔氏、鹤山易氏、番禺何氏、钱塘汪氏(官于粤者)藏书散出,伦明有选择地收购。后来为了扩大收藏及修补旧书,伦明曾与孙耀卿开设一书店。在北京搜书凡四十年,又至上海、天津、开封、苏杭、怀庆、清化。并在大连富商乡人胡子俊资助下发愿续修四库全书,后胡生意失败,其事亦无成。伦明先生曾经说:“都藏之书,可作续四库资料者,已达十之七八。”著述有《续修四库全刍议》《续书楼读书记》《版本学》等,1937年任广州图书馆副馆长兼岭南大学教授。1944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徐信符(1879—1946年),名绍棨,南州书楼主人。1900年肄业于学海堂、菊坡精舍。先后于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广州大学、广东法科学院等校任讲师、教授。1918年创办广雅印行所,辑《广雅丛书》《学海堂丛书》,1928年建南州书楼,对于粤人先贤著述,搜罗完备,如屈大均之《屈沱五书》(清代列入全毁书目)等。收藏陈澧手稿最富,曾有陈澧《学思录》百余册,为陈澧先生手迹,即是读书笔记之底稿,后归香港大学。并购得孔氏岳雪楼孔广陶等手校《北堂书钞》,所藏报纸亦最完备,最盛时藏籍达六百余万卷,抗战时转藏往香港、澳门,亦有损失。徐1946年去世。

  黄荫普,字雨亭,番禺人,留英习经济,曾任中山大学教授,广州商务印书馆经理,广州中山图书馆有黄荫普先生捐赠《〈广东文献〉书目》,黄氏曾以所藏《翁山文抄》印入《广东丛书》。著有《广东文献书目知见录》。黄教授住在香港,回广州把书赠给国家。广东著名文人、藏书家叶恭绰先生写诗称赞了他的爱国行动。

  辛亥以后,广东出现了几位教授出身的大藏书家,这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与官僚世家和富商大贾相比,教授藏书,多靠勤俭,所以伦明先生的节衣缩食买书,在北京书贾中,传为美谈。当然,他们能买这么多书,也与他们在当教授以外还当过书店经理有关,这些历史的经验,都很值得总结。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的一百年中,广东的藏书家日益在全国藏书家中进入前列地位,这是近代广东文化中值得纪念的一页。而20世纪初叶广东藏书家收藏分散后的去向。则是很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总结教授藏书家和商人藏书家的经验,对于目前正在富起来的南中国的藏书事业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作者:李学敏

  来源:《岭南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