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二万只等闲 三军会师尽开颜

2018-12-05 来源:本网原创稿

  8月中下旬的宁夏,已有初秋的味道。登上六盘山,海拔2000多米的高峰上凉风习习。采访团在雨雾弥漫中进入六盘山长征纪念馆,“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熟悉的《清平乐·六盘山》朗诵声响起,80年前红军翻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大山的一幕在脑海浮现。
  六盘山绵延宁夏南部、甘肃东部,被誉为红军的“胜利山”。1935年10月7日,眼看离陕北根据地越来越近,中央红军(陕甘支队)精神昂扬,快速翻山越岭,经过青石咀一战,跳出敌人的包围,进入宁夏固原东山(今彭阳县境内),后经甘肃镇原、庆阳、环县,顺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先后在甘肃会宁和宁夏将台堡会师,标志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胜利。
 
  ■重走
  毛主席提前离开后
  敌人的轰炸机来了

宁夏固原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内的毛主席与阿訇马德海座谈雕像。

  沿着S202省道前行,位于宁夏固原西吉县的单家集,民族团结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上,在夕阳下显得庄严肃穆。不远处,是单家集革命旧址——单家集陕义堂清真大寺。
  走进陕义堂清真大寺,阿訇拜富贵满面笑容地迎了出来。老人家今年已75岁,胡子花白,他的父亲拜文海当年接待过长征途中的毛主席。如今,拜富贵也成了这段红色历史的义务讲解员。
  单家集是红军重要的驻扎地,红军曾三过此地。1935年8月15日,红二十五军领导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率领3000多人途经单家集,在这里休整了3天。期间,红军坚守“三大禁令”“四项注意”,露宿村外不扰民,尊重回俗,买卖公平,被回族群众盛赞为“仁义之师”。红二十五军军领导拜访了清真寺,赠送“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锦匾。
  这为后续到来的红军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这年10月5日,晚秋,天气已然转冷,中央红军陕甘支队走出甘肃,来到单家集。“你们是红军吗?”“是的,我们是路过的红军。”原本打算在场院露营的红军,受到回民的热情接待,“红军回民是一家人,马上进村住,这地方夜里冷哪!”一位老大爷拉着红军的手,执意不肯让红军睡在外面。
  红军一进村就来到清真寺,和阿訇马德海进行了交谈,讲解共产党和红军尊重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保护清真寺、主张民族平等政策。阿訇和当地群众听闻后十分感动,用当地最为丰盛的“九碗席”招待了毛泽东。
  拜富贵热情地带记者进入清真寺,在一个明亮的厢房里,毛主席与阿訇座谈的雕像栩栩如生。那一晚,毛主席和马德海进行了长谈。毛主席盘腿坐在土炕上,一边喝着盖碗茶,一边向马德海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马德海翻开《古兰经》向毛泽东介绍回族信仰,两人谈得十分投机,清真寺内不时传出爽朗开怀的笑声。这就是被广为流传的“单家集夜话”。
  “当天晚上,毛主席就住在我们回族农民家里。”拜富贵一边说,一边带记者走到了毛主席住过的老厢房,“听说主席睡不惯北方的土炕,我父亲马上就卸下一块门板,给主席垫在炕上。”
  走出老厢房,房门处,20多处弹痕依旧清晰。“这是国民党飞机轰炸后残留下来的。”拜富贵说,次日早晨,毛主席改变原定计划,提前离开,前往六盘山。2个小时后,国民党的飞机就对单家集进行狂轰滥炸,清真古寺的厢房门墙,因此弹痕累累。“好在红军走得快、毛主席走得快,才没有受到伤害。”
  单家集也是红色政权的建立地。1936年红军西征时,红一方面军第三次经过单家集,在清真寺边上驻扎了整整42天,并帮助当地群众建立了苏维埃政府,组建了120多人的游击队,这是西吉县境内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
  20多年来,拜富贵一直留在陕义堂,住在老厢房旁边的卧房。他每天都打扫院子、擦拭桌子,精心守护着毛主席曾经住过一宿的这间房子。在担任清真寺管委会主任的同时,拜富贵也从事讲解员的工作,义务为来访的客人讲述当年那段革命故事,传播红色精神。

 

  翻越六盘山再突围
  中央红军抵达陕北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登上六盘山主峰,一首耳熟能详的《清平乐·六盘山》,早已成为这座大山的红色记号,这是当年红军翻越此山的最好见证。
  六盘山,海拔2928米,由此向南,逶迤240余公里,为陕北和陇中西高原界山,渭河和泾河分水岭。旧时山路曲折盘旋,六重始达山顶,故此得名。
  1935年10月7日,离开单家集后,敌军部队已包抄而来,企图阻止红军翻越六盘山。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处境危险。尽快翻越大山,跳出敌人的包围,是红军北上的唯一出路。时值深秋,虽然天气寒冷,但眼看翻过大山后,就快到达陕北,红军仍士气高昂。
  据位于六盘山西麓的隆德县委党史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越过一道山梁之后,毛泽东习惯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摘下帽子,自然地伸开双腿,一边休息,一边眺望着远方,高兴地说:“这里可观三省,快到陕北了!”毛泽东然后慢慢站起来又说:“你们看,现在天高云淡,大雁南飞,景色多好啊!”说着,他注目凝神,在此构思了气壮山河的著名词篇《清平乐·六盘山》。
  如今,漫步在六盘山红军长征旧址景区,可通过红军小道、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广场、纪念亭、吟诗台六部分展区,细细回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程,感受红军“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英雄气概,以及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喜悦和自信。
  在六盘山下,有条自北向南流淌的小河,名叫青石河,因青石嘴战斗而闻名的青石嘴镇就坐落在青石河岸边。
  红军翻越六盘山当天,敌军已布置好包围圈,且西(安)兰(州)公路在六盘山东麓和尚铺与平(凉)银(川)公路相接,敌人调动非常便利,红军要东进陕北,必须穿过平银公路。危急关头,毛泽东决定从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青石嘴一带突破包围,穿越平银公路,直插六盘山东边的泾源阳清村。
  虽然敌军占据有利地形,但红军趁敌人不备,突袭成功,缴获了100多匹战马及10多车物资,后利用缴获的物资装备了1个骑兵侦察连。“青石嘴一战,打破了敌人的包围,红军顺利进入陕北落脚点。”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工作人员说。

  迫于敌情改换地点
  两主力将台堡会师


宁夏固原西吉县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园中建有会师纪念碑。

  离开单家集向北行,穿过兴隆镇,一座“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屹立在眼前,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雄壮。
  纪念碑于1996年10月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修建,坐落在将台堡内东侧,碑高22.5米,顶部雕有三尊红军头像,象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碑身下部有8组代表中国革命胜利的浮雕图案。
  今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专程来到将台堡,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发表“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等重要讲话。
  将台堡,位于距离西吉县县城20公里处的葫芦河东岸,战国秦长城在这里向东转折,古代称西瓦亭,为军事要塞。据新编《西吉县志》记载:此城最早筑于秦昭襄王时期,其后历代都有所修建。现存的土堡东西长70米,南北宽68米,堡墙高10米。
  登上城墙眺望,整个兴隆镇尽收眼底。这是红一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的会师地,也是红军长征最后的会师地。
  1936年5月,红一方面军东征胜利回师陕北后,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战略决策。中旬,红一方面军改编为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挥师西征,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
  这年7月初,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并肩北上,向西方野战军靠拢。10月,红一、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而红二方面军因受自然、敌情等因素影响,未按原计划到达会宁会师,仍在北上寻找会师机会。
  10月21日,红二方面军进入西吉县境,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政委关向应和随红二方面军行动的原红军参谋长刘伯承,在平峰镇与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等会面。22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红二军团与红一方面军领导和所部第二师在将台堡会师,两军首长和会师部队在将台堡东侧的广场进行了盛大的联欢。
  “将台堡会师,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甘肃会宁会师有机联系在一起,标志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红军长征取得胜利。”西吉县文化馆馆长刘成才告诉记者。

 

  ■档案
  时间:1935年8月至10月、1936年5月至10月
  地点:宁夏固原单家集、将台堡、六盘山,同心等地
  事件: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在甘肃激战后,进入宁夏境内。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加上此前的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纪事
  甘宁两地秦长城见证红军“好汉”
  乔德雄向记者讲述爷爷接待长征途中毛主席的故事。

 

  8月,宁夏的土地上,向日葵花开,玉米飘清香。站在彭阳县城阳乡长城塬村一条隆起的土坡上,坡高度不一,断断续续,延绵数公里。
  “这就是秦长城遗址的一部分。”彭阳县史志办主任祁悦章告诉记者,当年中央红军长征时曾路过此地,并在秦长城上露宿。
  宁夏自古就是中原政权北部边防前线,素有“关中屏障,自陇咽喉”之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封建王朝几乎都在宁夏构筑过长城。至今,西吉县、固原县、彭阳县等依然保存有秦长城遗址。
  1935年10月,毛泽东在翻越六盘山后,留下《清平乐·六盘山》的经典诗词。其中,“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大气磅礴,内涵丰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进,不少人将此“长城”与北京的长城相联系。而祁悦章告诉记者,根据研究,词中的“长城”除了泛指的含义外,应是特指固原境内的秦长城。
  1936年10月5日,毛泽东率领陕甘支队沿葫芦河东岸经将台堡、马莲一带东进,当晚宿营单家集,10月6日晚夜宿张易堡,10月8日宿营乔渠。10月9日,红军右路军沿长城折向东北与左路军汇合于孟家原,后又折向东南进入甘肃,这条行军路线与由西吉到甘肃的秦长城的走向完全吻合。
  “当年土窑不够住,红军就沿着秦长城露宿。”长城塬村乔家渠小组村民乔德雄告诉记者。乔德雄今年71岁,他爷爷乔生魁曾接待过毛主席等红军首长。“我家的窑洞大,当时住了4位红军首长。”乔德雄介绍,他的长辈曾说,当天傍晚,家人一开始不知道是红军,十分害怕,他6岁的姑姑还藏进了桌底。在红军耐心的解释下,家人打消了疑虑,做了羊肉汤、燕麦馍馍等给红军吃。
  如今,在村里的中央红军宿营地旧址,乔德雄佩戴着“为人民服务”的徽章,担当起义务讲解员的角色。

 

  ■手记
  缅怀先烈 不忘初心

 

  重走长征路进入宁夏境内,每到一处,每当提起长征,回族群众均对红军充满敬意。每一个赞许的背后,都包含着回族的祖辈们与红军相依相存的故事。在同心县采访时,记者了解到,在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一书中,封面那位吹号角小红军的照片《抗战之声》,其实就是在同心拍摄的。红军小号手叫谢立全,当年才19岁,在当时算是经过长征的“老红军”了。
  新中国成立后,谢立全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海军指挥学院院长。1972年2月,斯诺因患癌症病逝,《人民画报》刊发毛主席为悼念斯诺发的唁电,并为了怀念这位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用了四个整版做纪念报道,配发了斯诺拍摄的不少照片,其中就有《抗战之声》。谢立全看到了这张照片,写信告诉妻子这是当年西征在豫旺时,斯诺给自己拍的。他还严肃地告诫家人,不要张扬,不要炫耀。
  “老红军的作风催人奋进!”为了收集更多有关红军长征的材料,同心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杨文元曾专门到美国斯诺的家乡,寻找斯诺的后人,做好抢救性的研究工作。随着研究的深入,他越发被革命先辈的事迹深深感动。“红军长征遇到的困难,远不止爬雪山、过草地……但不管条件多艰苦,他们执行党的政策,不折不扣、令行禁止,这就是红军为什么能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法宝。”杨文元感慨地说。
  对作风的坚持,对纪律的坚守,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红军对“初心”的铭记。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如今已近晚年的老红军们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们以实际行动告诉后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发展,唯有不忘初心,方能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汤凯锋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郭智军 实习生 翁志鹏
  来源:《南方日报》(2016年10月19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