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雷州水师重镇——白鸽寨

2018-07-05 来源:本网原创稿

  白鸽寨,又称白鸽水寨,即今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通明村,距湛江市区45公里,东与东海岛隔海相望,西与雷州市沈塘镇毗邻,南临浩翰的大海,明清两代为雷州府遂溪县辖地。白鸽寨地理位置险要,面向雷州湾,遥对东海岛,控制从海上至雷州府城的入口,正如《粤东兵制》所言:“白鸽寨东起北津,西接涠洲,西南与白沙相望,南临大海,上下八百余里,实海外巨防也。”故有“郡城左臂”之称。在明、清两代长达五百多年的统治时期,于此地建水寨、驻水师、筑炮台、修烟墩,发挥其军事防守的重大作用。

  明代在边疆地区实行卫所、屯垦军事制度,洪武元年(1368年),征南将军廖永忠平岭南,于雷州政府治立雷洲卫,设置“内五所”。明代嘉靖年间,内政腐朽,海防松弛,倭寇患炽,我国东南沿海常受倭寇侵扰。雷州三面临海,亦深受其害。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为了防备和击退倭寇的侵扰,保卫沿海居民安宁,在沿海卫所增筑炮台烟墩,加强防倭。同年在雷州增设“外四所”,各造战船,抽调四所旗兵七百名,由各所所官率领,统归卫指挥一员管辖,分为上下两班防守。但是卫所兵是陆军,不习水战,与倭寇海上相遇,往往吃亏。隆庆元年(1567年),倭寇逼近雷州城,攻陷锦襄所(雷州卫内外九所之一,有官兵1120名)。此役之后,明朝政府决定取消卫所陆营官兵防倭任务,在通明港调蛮村(今通明村)建立白鸽水寨,添设“钦依把总”一员(率兵971名,战船37艘)驻扎防守,专司海上“备倭”之责。从此,白鸽寨成为雷州水师重镇。

  白鸽寨初设,并无寨城,兵不离船,依水结寨,静则演练,动则巡弋。通明港调蛮村一带,人烟稀少。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把总童龙筑堂门,建关帝、天妃庙,稍有改观。到了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把总续蒙勋,携带家眷,驻扎通明,召集民居,渐成村落。继而修屋宇、班房、书室,建罗星亭,渡头建问津亭、济月亭,筑埠头、砌石闸以阻海潮,建菩提桥,重修关帝庙、天妃宫,于是通明一地,人烟渐密,成为雷郡屏藩。

  白鸽寨定额官兵九百名,其中:把总一名、家健四名、书记一名、旗手五名、火药匠一名、火药师一名、哨官四名、家丁八名、捕盗二十一名、舵工四十四名、斗缭招椗手四十五名、兵丁七百六十一名。水师以出汛防备倭寇侵扰和“海盗”掠劫为主要任务,每年分春、冬两次汛期出海巡弋。春汛从清明前五日出海,至大署日止;冬汛从霜降前五日出海,至大雪日止。全年实出汛五个月又十七日,收汛六个月又十三日。

  白鸽寨水师兵船,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定制为三十七艘。白鸽寨水师防地(时称“信地”)包括整个雷州半岛东西海域和雷琼海峡,分段防守:防守通明、沙头洋、南浦津、淡水港海面,配兵船九艘;防守北涯头、厄头、麻参、广州湾、白鸽门等海面,配兵船七艘;防守硇洲北港、南排、揭沙、浮芓、三盆等海面,配兵船七艘;防守锦囊、调弹、建宁、崙头、黄塘、调黎、赤坎、东海等海面,配兵船七艘;防守海安、白沙、东澳、那黄、麻丰、东场角等海面,配兵船七艘。

  清代取消卫所兵制,行八旗军制。白鸽寨水师仍旧保留,隶属雷州府总兵。由于倭寇之患逐渐缓解,郑成功父子在台湾建立地方政权,以复明为号召,水师主要职责从“备倭”转为“防海”,与郑明水军作战。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后,水师即专注于“清剿海盗”,维护沿海治安和海道畅通。

  清代白鸽寨的统领官员,初期是参将(正三品),后来是守备(正五品)。至嘉庆年间,历任参将、守备共六人:江起龙、秦应荣(以上参将)、陈应魁、周球、张孺可、张玮(以上为守备)。

  白鸽寨之有城坦,从顺治十三年(1656年)江起龙任水师参将,驻扎通明港白鸽寨时开始。随着清初“锁海”政策的演变,白鸽寨水师驻地发生了变化,康熙元年(1662年),钦差科尔坤巡视海滨州府,为了防止沿海居民支持和接济郑明政权水师,下令沿海居民向内地迁徙五十里。康熙二年(1663年),白鸽寨水师驻地移驻徐闻县的海安所。康熙八年(1669年),沿海形势有所缓和,下令展界。“内迁”之人可回故里复业,昔迁海安的水师亦还驻白鸽寨,并于次年开始大规模修复白鸽寨土城,在千总张玮率领下,他们发动通明城居民、商贾,捐银助钱,修建望海楼,水师官兵同居此楼,结束依水结寨的历史。砌石堤围,加固炮台基地,增筑铁铳熟支。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后,东南沿海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次年,康熙派工部尚书杜臻、内阁学士石柱巡视闽粤沿海,开放海禁。在此情况下,出现了要否继续修茸和保留白鸽寨城的争论。进士洪泮洙等认为,水师原为防海而设,不是陆营,船艇依水结寨,活动方便,有没有寨城,无关紧;今增筑土城,不断修茸,于海防汛守并无必要,反而扰民,他们主张罢撤寨城;若认为寨城已经存在,不便罢撤,则修茸任务应由驻寨内水师官兵负担,而不能征调民力。争论的结果,是停止征调附近农民修城,而水师官兵此后亦没有再对寨城进行认真地修茸。

  清中期以后,白鸽寨水师的作用进一步削弱。乾隆二年(1737年),归并于雷州右营(驻东山),由陆营派守备驻寨,兼领水师。嘉庆十四年(1809年),白鸽寨水师进一步降格,由千总(正六品)率领,并且驻守白沙塘。

  到了道光年间,白鸽寨城定额兵员只有三十五名,但水师官兵坚持海上巡逻,陆地防守。道光十四年(1834年)农历七月十四日,海南岛海盗一百余人,乘着双桅大船五艘在海盗头目彭大友的带领下,侵击白鸽寨。水师千总张玮率领众位官兵,驾驶两艘战船,在通明港口沙湾一带,迎敌斗杀,激战三个时辰。结果,活捉海盗头目彭大友等五十余人,解押太平圩,斩首示众,尸首同穴,掩埋在太平坡(今太平中学东侧),至今仍存“百人同冢”遗址。

  道光十七年(1837年),英帝国主义鸦片大量进入中国。道光十八年(1838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日,钦差大臣林则徐赴广东禁烟,一时大振国威。此时,白鸽寨里鸦片泛滥,公开摆设烟馆,毒民伤命,怨声载道。水师千总张玮上书雷州府准许,当即下令禁烟,一举没收已经营多年袁老四和何大无等家烟馆的所有鸦片和器具,出发各家烟馆铜钱五千五百文。道光二十年(1840年),竖立《奉府禁烟告示碑》,嵌于白鸽寨望海楼廊壁,碑文内容为:“凡是走私烟土者,按法论处,货物没收,加倍罚款;凡是开设烟馆者,依法取缔,重罚加倍;凡是吸服烟土者,立据担保,永不重犯。”(此碑于1945年,中共遂溪南区游击队攻打望海楼时烧毁)从此,白鸽寨鸦片毒害杜绝。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法帝国主义强占广州湾,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光绪皇帝惧怕法帝国主义的淫威,与法国水师签定《广州湾租界条约》将白鸽寨划入租界,租期九十九年。法国把租界借地统称为广州湾。当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上午,法国殖民者派遣军舰一艘官兵共一百多人,分成水陆两路进驻今白鸽寨(通明埠),占领炮台,拆除白鸽寨城垣,建筑新兵营(现通明小学旧址),成立广州湾租界太平公局通明分局。从此,白鸽寨沦为法国殖民地。

  白鸽寨人民群众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直至1949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前,一直在进行着抗法、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和敌人,充分发挥了白鸽寨在军事上的作用。

  现在,昔日白鸽寨水师重镇,已变成为一个有40多个姓氏1310户5898人,以渔业为主,兼营商业的自然村。1989年通明村经湛江市人民政府批准补评为抗日战争游击根据地村庄。

  斗转星移,水师重镇的昔日雄风已慢慢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时至今日,我们只能从通明村里留下的一件件珍贵文物和水寨遗迹,窥探那尘封已久的历史……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白鸽寨把总童龙始建宣封庙,三十七年(1609年)把总续蒙勋重修,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和解放后分别进行过局部重修。庙额“宣封庙”传系康熙敕封。正殿供林默娘、冼夫人两位天妃,后殿供关羽像和关平、周仓像。该庙建早于村23年(通常惯例先有村后建庙,通明村是先建庙后有村),一庙祀二神且男女神同供,反映此地既是沿海渔村又是古代军队驻地的特点,这从庙联内容亦可看出:门联“手提青龙刀浩气英光扶大汉,恩周白鸽寨母仪圣德被众生”(陈俊岳书),正殿联“海静波恬共仰天恩光普照,民安物咸歌后德被无私”(林召棠书),后殿联“生浦州事豫州战徐州守荆州万古神州有赫,兄玄德弟翼德释孟德宠德千秋至德无双”(陈瑸书)。庙内文物保护比较完整,且具考古价值,如铁“灭虏铳”、嘉庆年间的铁钟、明窑青瓷小碗、铜宣德炉、康熙御赐端砚,五子登科镜等等。

  明代白鸽寨初置时(隆庆年间)开凿的六角大井,清代乾隆丙午年十二月(1787年1月)全寨捐资重修,井旁有碑记为证。井口呈六角形,井深约5米,水质清洌,是当时水师官兵的饮用水源,沿用至今,现仍为全村主要饮用水源。

  清顺治年间始建的通明炮台,置炮4门。嘉庆《雷州府志海防》记载:“通明炮台,离郡十里,东通大洋,为群城东北藩篱,白鸽寨千总兼防”。现炮台已毁,基地尚存。

  1989年村委会在海中抽沙造地时发现铁“灭虏铳”,今藏湛江市博物馆。通长0.97米,口径0.12,最大径.19米。铸文“奉旨铸灭虏铳□□□拾□海北道唐□参将吴□□督□雷州卫所官员冯世凌瀛等捐造□监造千户沈文□□□□□□崇祯□□□吉日”。此铁铳应是明末白鸽寨水师防倭船上的遗物。

  村内现遗留有许多明清时期的石碑,有些碑文仍依稀可见 。如“钦差分守雷州水师江公去思碑”、“详请禁约碑”、“永志香灯碑”、“捐题报庙之灵碑”、“奉府告示碑”、“巡天府碑”、“重修菩提桥乐捐碑”、“奉县立碑”等,真实地记录了白鸽寨久远的历史。

 

  来源:省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征编出版的《广东近代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