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海防要塞—遂溪乐民所城

2018-07-05 来源:本网原创稿

  乐民城位于广东省遂溪县西南面的乐民镇乐民城村,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全称为“乐民千户所城”,它在我国明、清两代打击海盗、倭寇侵扰的斗争中曾起着重要的作用。古城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原城墙高度4.8米,宽8.2米,周长1750米。内外城墙是砖石、沙灰结构,中间填土夯实,城墙上设雉堞436个,开辟有马道。置东南西北4个城门,每个城门上有一座炮楼,两边各设两个警铺。1973年围海造田在城内设指挥部,炸毁南门,拆走内城墙砖块,外城墙砖块也被当地村民先后拆走。遗存3个城门,西门完好,东门次之,北门残存一段。土城墙及两旁布满古陶片及砖块的红土地上生长着榕树、樟树、灌木丛林。城外环绕两条宽12米,深5米的护城濠。西门外侧100米处建有天后庙。

  乐民城自明初建城以来,担负着雷州半岛的海防安全重任。到了清代,乐民城的战略地位显更加重要,逐步成为中国南部的海防前哨。乐民城经历600多年的风雨沦桑,遗留下一道道古建遗迹给人们无限的遐想,昔日城内城外严兵把守,朝廷官员管理珍珠采集工作场面,商人经商的热闹气氛已逝去。除宋代建清代维修的文明书院和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立的“清虚道院碑记”(碑记刻在一个身长2米,宽1米的镇海石龟背上的一块石碑上,碑文比较详细记载着这座古城建筑的经过。现仍可看出小部分文字)外,一座座现代建筑替代了明、清风格的古建筑。乐民城已不再是城,而是由偏僻的兴廉村到繁华的蚕村港(后称乐民城),又由乐民城回归到宁静的乐民城村。这座具有900多年历史的村庄,在宋、明、清、民国时期演绎着不同时代风采的兴衷史。

  乐民城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宋代,乐民城叫兴廉村。北宋时杰出文学家苏东坡被贬海南遇赦北归,途径兴廉村,留宿净行院40天,并称此地为“斯地景胜,当有文明之祥”(据《遂溪县志》记载)。这里的村民以农耕和浅海捕捉为活。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海资源和方便的海陆交通给这里发展经济提供了平台。到宋代末年,兴廉村已发展成繁华的沿海深海捕捞。村民从一般农业耕作提升为经济效益更高的桑蚕业,进行深海捕捞。特别是村民出海捞回蚌母发现有珍珠之后,在蚕村港做海鲜、珍珠、蚕茧生意的商人更加活跃。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蚕村港带来了欣欣向荣景象。

  蚕村港盛产优质珍珠震撼南国,引起了朝廷的极大关注,并专门派人到蚕村港收购珍珠供皇帝皇后和妃子们享用。当时,雷州半岛是贬官流放之地,沿海一带社会治安很差,海盗猖獗。朝廷官员收购到的珍珠往往是被抢劫一空。为确保珍珠安全进贡京城,明朝皇帝朱元璋下令在雷州半岛西北部的蚕村港修建城池。

  朱元璋夺取政权不久,明朝政府各方面建设开支很大,在南方建城池的经费就要靠当地的赋税和徭役。明朝政府规定,在蚕村港方圆50里内,每户抽一丁,无丁者则要缴纳役款。当朝大臣安陆候、吴杰率领众多武将严格监督乐民城的建设工作,参加建城池的役丁不敢懈怠,不论到刮风下雨都日夜苦干,所以城池建设工作进度很快。城池竣工后,朱元璋发来御旨表彰在南方沿海建城池的官员,合浦郡(当时遂溪属合浦郡辖)御史把御旨中的“永乐民安”4个字分别命名给和蚕村港同时建设的合浦城池,蚕村港城池为“乐民城”,合浦城池为“永安城”。

  明朝政府派官员分别驻守乐民城池和合浦城池。乐民城池配兵300人,船3艘,并在城池周围加强安全防范设备设施,设置炮台烟墩,布置兵力。一方面严厉打击海盗、倭寇的侵扰,维护当地的社会治安。另一方面加强捕蚌采珠管理工作。驻守乐民城池的太监牛荣、赵兰等持势横暴,只顾捕蚌采珠,拼命为朝廷多贡珠,忽视了产珠蚌螺的繁殖培殖工作,造成产珠数量由每年3斗降为每年1斗,并且逐年下降。最后发展到“蚌灭珠尽”的结局。加上卸史陈实、都察御史林富以采珠耗资巨大、劳民伤财为由上奏朝廷要求罢采。乐民珠池盛产珍珠期从明洪武二十七年到清道光年间罢采是400多年。

  明、清建造维修的乐民城,在民国时期被人民所利用。1922年秋,广东农运领袖黄学增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故乡——乐民,开展革命活动,发动进步青年黄广渊、陈光礼等组织“青年同志社”,培养革命力量。1927年6月黄广渊、陈光礼等在这里发动震撼南路的乐民农民起义。

  乐民城对于研究中国海防史及军事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对研究明清两朝民俗文化也有一定的意义。1985年12月遂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乐民城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省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征编出版的《广东近代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