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张文化名片 成汕尾城市“金招牌”

2018-07-05 来源:本网原创稿

  从广州出发,一路向东,大约3个小时的车程便可抵达汕尾市。这座东临红海湾和碣石湾的粤东城市,位于莲花山南麓,是中国新一轮城市合作示范地的窗口,享有“设计之都”、“小提琴之城”、“海鲜美食之都”等美誉。虽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汕尾的文化历史底蕴却相当厚重,拥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的它,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诸如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等稀有剧种、汕尾渔歌、甲子英歌舞、凤山祖庙、红海湾、大安石寨、明代坎下城、河田高景等。在汕尾众多的文化品牌中,哪些才是最具特质、最有代表性的汕尾文化名片呢?

  专家现场论剑

  大安石寨

  皮影戏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字戏

  红海湾

  8月24日下午,“广东省社科专家话城市文化名片”第十二场活动在汕尾市友谊宾馆举行,6位社科专家就16张候选的汕尾文化名片进行盘点与研讨,来自汕尾宣传文化战线、部分高校的200多名观众聆听了这场精彩的讨论会。

  最终,包括红宫红场、四大稀有剧种(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皮影戏)、彭湃、马思聪、汕尾渔歌等12张文化名片脱颖而出,成为汕尾的城市标识。今年底,“广东省社科专家话城市文化名片”活动项目执行小组,将统一公布我省当年评选出的各城市文化名片。

  活动历时两个月 推选投票24进16

  反响

  据汕尾市社科联方面介绍,此次文化名片推选活动从今年6月份正式开始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各县(区)推荐、听取专家意见并将候选名单经公众投票,最终从24张候选名片中挑选出16张,提交专家组研讨交流审议。而这16张候选名片,也成了专家现场讨论的焦点。

  此次活动由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知名文化学者陈实主持。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王晓表示,现代城市同质化程度非常高,打造城市品牌已成为先锋城市推动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汕尾是我省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既有伟大革命领袖彭湃,也有充满文化特色的汕尾稀有剧种—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皮影戏,还有闻名遐迩的红海湾、碣石玄武山等。通过社科专家对汕尾文化的评点、推介、梳理、整合,选出富有汕尾特点、代表汕尾风格、提升汕尾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文化名片,将进一步弘扬汕尾的人文传统、提升汕尾的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

  汕尾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曾晓佳则表示,此次活动中推选出来的文化名片承载了汕尾悠久历史,凸显汕尾文化底蕴,体现了汕尾历史沿革和城市定位,彰显了汕尾独特的文化魅力,契合城市名片的内涵。该活动必将对汕尾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对深入挖掘、丰富、提升和宣传汕尾特殊文化,对浓缩汕尾文化的精华、打造汕尾文化名片和提升汕尾城市美誉度起到积极作用,一定会让外界关心汕尾发展的人民更加深入了解汕尾、走进汕尾、爱上汕尾。

  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李明华,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冯明洋,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兼文史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泽泓,知名广府文化学者、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中文系副教授傅凤龙,汕尾日报社社长、汕尾市作协主席王万然等6名社科专家就候选的汕尾文化名片进行了盘点与研讨,并与会场的观众进行了互动。

  专家点评多纠结 观众互动考倒人

  现场

  在当天下午的论坛现场,许多专家都认为候选文化名片都在不同程度上可以成为汕尾这座城市的文化标识,取舍成了一个“头痛”的问题。

  比如在“汕尾渔歌”和“甲子英歌舞”两张候选文化名片的取舍上,大部分专家倾向于推选“汕尾渔歌”,汕尾日报社社长王万然建议,汕尾市文化部门可将“汕尾渔歌”的内涵扩大为包括海陆丰在内的整个汕尾地区的渔歌,而不是仅仅指汕尾城区新港街道的渔歌。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傅凤龙则表示,汕尾渔歌的根源在陆丰,因此有声音指“陆丰要把渔歌从汕尾抢回来”,变成“陆丰渔歌”。傅凤龙称,其实重要的不是去争渔歌到底属于哪里,而是各区、县要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文化名片,并花大力气去擦亮它。

  针对如何从16张候选名片中最终选出12张,知名广府文化学者、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坦言:“实在难以割舍”。李明华同样表示很“纠结”:“我们几位学者在评审中,简直无法舍弃哪几项,但还是要忍痛割爱,因为要精炼、经典,数量不能太多。”

  在现场互动环节,针对有专家提出“城市名片应具备唯一性,而普宁、潮阳等地也有英歌舞,故甲子英歌舞不应入选”的观点,一名现场观众予以反驳:“甲子英歌舞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我不认为比其他地方的英歌舞差,为何不能入选?”

  专家回应时纷纷表示“很纠结”,并表示将在会后多做“功课”,了解甲子英歌舞与其他英歌舞在表现形式上的异同,以及成为国家级非遗的先后时间。

  专家

  汕尾文化底蕴深厚 城市变化令人惊叹

  与会专家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李明华虽是第三次来到汕尾,却已被汕尾文化所折服。他力撑汕尾:“汕尾文化底蕴深厚,仅国家级非遗就有9项,省级非遗28项,这在广东乃至全国都排名靠前。”

  “以后谁敢说汕尾没文化,我就告诉他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就是汕尾人!”李明华说,不少人误以为汕尾是“文化沙漠”,其实不然。汕尾是全国唯一的地级市获评国家级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他看来,包括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皮影戏在内的四大稀有剧种,都应该在汕尾城市文化名片中占有一席之地。

  李明华建议,汕尾的非遗项目传承要形成产业。目前最好的途径就是建设一个非遗特色小镇,以便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和资金配套,有利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他还向汕尾发出邀请:“我建议你们组织一台综合性的、包括汕尾各种文化艺术表演形式的节目到广州演出,我可以免费安排一个很好的演出场地。”

  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兼文史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泽泓,是一名离开潮汕50余年的潮州人。陈泽泓表示,自己回到家乡感觉很亲切。而十几年前曾两次到访汕尾的他,对汕尾的变化便是刮目相看,“这次我对汕尾的了解与过去大不一样,感受到的是独树一帜的潮汕文化、海洋文化的风情。”陈泽泓说。

  在陈泽泓看来,汕尾文化很“威水”,不仅保留着优秀古文化的积淀,还走出了彭湃、马思聪、钟敬文等革命家、音乐家、民俗学之父,这三人均走出国门,再回馈家乡,成为近现代国内外影响力巨大的杰出人物,因此汕尾文化堪称“今古同辉”。

  在六位与会专家中,81岁的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前所长、研究院冯洋明,是专门研究马思聪及其声乐作品的一名音乐文化学者。他提到,马思聪是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而汕尾作为马思聪故里,以“马思聪”作为汕尾的城市文化名片应是实至名归。因此他力推马思聪作为汕尾这座“小提琴之城”的有声名片。

  12张汕尾文化名片

  红宫红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含甲子英歌舞、河田高景、滚地金龙、麒麟舞等民间艺术)、四大稀有剧种(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皮影戏)、彭湃、马思聪、钟敬文、碣石玄武山、品清湖·汕尾凤山妈祖、红海湾、汕尾渔歌、陆河万亩梅园、大安石寨。

 

  文/图:赵映光、孙祥宇、 杨广、陈伟越

  来源:《羊城晚报》(2017年8月29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