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医生”:妙手“复活”历史记忆

2022-05-11 来源:本网

  早上,谭锦华回到新会景堂图书馆三楼的古籍修复室,拉开百叶窗,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就开始调制糨糊,为接下来的古籍修复工作做准备。

  室内静悄悄的,窗外传来小鸟的鸣叫声。“这样的环境很适合我,能让我静下心来修复古籍。”谭锦华端坐桌前,拿起毛笔、镊子,对《村上忠顺古事记标注》的破损书叶进行修复。“对破损严重的古籍,只能手工修复,一天顶多修一两页。”谭锦华说。

谭锦华修复破损的书叶像绣花一样细致。

谭锦华修复破损的书叶像绣花一样细致。

  新会景堂图书馆建馆至今100周年。令人心驰神往的,不仅是这座知识宝库清雅的阅读环境,还有那13000多册古籍文献。馆长谭红霞对记者说:“新会景堂图书馆始建于1922年,今年刚好100周年。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13577册,其中善本798册,名列全省县级图书馆前茅。”

新会景堂图书馆镇馆之宝《大学衍义通略三十卷》。

新会景堂图书馆镇馆之宝《大学衍义通略三十卷》。

  谭红霞介绍,古籍是指成书在辛亥革命以前,而又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刊资料。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古籍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难免有部分会出现霉变、虫蛀、鼠啮、脆化、断裂等破损。该馆收藏的古籍也有相当部分需要修复,才能延续它的寿命,让其保护得更好,传承得更远。

  谭红霞接着说,在我国古代,人们把从事古籍修复的人比作是书籍“医生”,把修复古籍看成是给书籍“治病”。谭锦华是新会景堂图书馆的美工,美术功底好,因古籍修复的需要,2013年被送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中山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学习培训。后来,她还被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选进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广东传习所,师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师杜伟生,还得到古籍修复专家潘美娣、肖晓梅等言传身教。经过磨炼,谭锦华成长为一名古籍修复师,是新会景堂图书馆唯一的古籍“医生”。

  “古籍修复难吗?”“难!”谭锦华说,最难的是“整旧如旧、保持原貌”,这是古籍修复最根本的原则。即在图书修复时,尽可能地保持书籍原有的特点,使经过修复的图书,在外观上尽量保持原貌,从而保证图书的资料价值、文物价值不因修复而受损。完成一套古籍的修复,要经过25道工序。动手之前,要对其‘望、闻、问、切’,做出详尽修复方案,准备好修复材料,然后“对症下药”。配纸要特别谨慎,采取的修复措施也要有可逆性。如果措施不当,就会对书造成损害。因此,必须熟悉中国古代书籍的历史,熟悉各时代古籍的特征,熟悉古籍用纸,才能在工作中准确地采用修复措施。

调制糨糊。

调制糨糊。

测量厚度。

测量厚度。

修补书叶。

修补书叶。

清理去污。

清理去污。

察看效果。

察看效果。

  谭红霞表示,古籍修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绣花功夫、工匠精神,没有耐性和责任心,很难做好。谭锦华值得点赞的是,她不仅心灵手巧、一丝不苟,还耐得住寂寞,八年如一日,且善于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提高修复质量。经她修复的古籍文献资料有4700多页,包括《万国史记》。

  锦华在做好古籍修复的同时,还走进梁启超中学等10所中小学传授古籍修复知识,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古籍保护的种子。

  新会景堂图书馆馆藏明嘉靖四十三年《大学衍义通略三十卷》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他21套古籍被列入《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该馆被评为广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来源:江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