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收藏在香港的广东书画珍档

2022-12-06 来源:本网

  日前,“艺耀大湾——20世纪广东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及其传播”系列讲座之“馆藏拾趣”在线上举办,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副研究员童宇、香港艺术馆一级助理馆长刘湘滢。

  他们分享了各自的馆藏精粹,讲述香港藏品故事及其对广东文化艺术收藏的意义。此讲座为广东省科技厅“海外名师”项目内容之一。

  羊城晚报特约本次讲座召集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助理研究员陈烨,整理讲座的文稿,与大家分享。

  书画南播香港收藏迎来黄金时代

  香港艺术馆“至乐楼藏中国书画”是已故慈善家、收藏家何耀光所建立的私人收藏,他以“至乐楼”命名其书斋。上世纪50年代,内地大量书画和文物珍品南下香港,外国画商、收藏家纷纷涌至香港争相抢购,何耀光不忍国宝流散海外,便开始购藏中国书画,以期保存国粹。

沈周《保儒堂图》(香港艺术馆至乐楼藏品)

  他的收藏以明末清初遗民的书画为主,并以画家人品作为鉴赏标准。2018年,何耀光逝世,家属将其收藏捐给香港艺术馆。

  从至乐楼藏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清末时期书画南播的流传过程。清代以前,中国书画收藏重镇主要在北方和江南地区,但到十八世纪中期,由于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广东迅速成为新的书画收藏中心。

  与此同时,游宦京师的广东文人将北方、江南地区的书画藏品和学术风气一并带入广东,广东收藏风气大盛于清嘉庆、道光时期。

  岭南私人书画收藏的发展以吴荣光、叶梦龙、潘正炜以及孔广镛孔广陶兄弟为表表者,他们多为盐商或洋商后人,财力丰厚。如至乐楼藏的方孝孺《行草书送俞子严序稿》,从中可以看到手卷从北京到广东,然后经罗天池、潘仕成、李尚明、马复等人,最后到至乐楼的流传过程。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香港的黄金收藏年代,那时候香港正经历从贸易港口过渡到工商业大都会的转型期。大量南来人士涌入,当中不乏收藏家,这使得香港收藏界一时热闹非常。

  收藏家们一方面卖出手上收藏,但同时也购入新的藏品,大大加速了藏品在市场上的流动性,也让大量书画珍品免于流散海外。

八大山人 山水  (香港艺术馆至乐楼藏品)

  如广东国画研究会的李研山,为何耀光的掌眼,因其在鉴藏圈的人脉而为何氏收藏提供了不少的方便;美籍犹太裔古董商侯士泰,经常往来内地和香港等地收购书画文物,何耀光也从他手上买了不少书画,包括八大山人的山水画作、石涛的《写黄研旅诗意册》等。

  广纳岭南文化旧藏存其文脉

  1971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建成。创馆馆长屈志仁订立文物馆两个购藏策略,即大学文物馆的收藏应该包含教学藏品及研究藏品,并开始收藏国际大型博物馆没有能力鉴定的、偏门且有研究价值的藏品,包括碑帖、玺印、广东书画等。

东汉《西岳华山庙碑》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北山堂旧藏)

  其中北山堂主人利荣森捐赠印章最多,至2009年已达1652项,其中256方来自胡少云旧藏;另外还有原为李文田所藏的《西岳华山庙碑》、南宋拓本《游相兰亭》等。

  该馆最出名的收藏,应数简又文的斑园旧藏。斑园旧藏包含970多件广东书画,1973年简又文有意出售,屈志仁便联系利荣森先开支票,再向香港藏家筹款买下,捐赠给文物馆。

高剑父《风雨骅骝》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斑园旧藏)

  屈志仁在简又文的《广东书画鉴藏记》基础上,主编出版《广东书画录》,著录了这批书画所有的作品,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岭南画派的作品,如110多件高剑父作品,都能对应上简又文所著《革命画家高剑父——概论及年表》,成为理解岭南画派的重要途径。

  利荣森先生除了对文物馆不遗余力地支持,还独立捐献书画900余件给文物馆。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还有一批主要入藏的书画作品,来自清末广州的小画舫斋黄氏家族收藏,以明清文人作品居多。

  小画舫斋原为新加坡侨商、原籍广东台山的黄氏家族所建,位于今日广东广州市龙津西路逢源大街。该建筑为别具岭南风格园林,因内有船厅,故名小画舫斋。

  晚清民国时期,黄氏中人黄诏平、黄子静等常在此会客宴请及收藏欣赏古董字画,藏品甚丰。

《三吴墨妙》册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小画舫斋旧藏)

  1999年,黄氏家族成员黄佩瑜、黄匡宁、黄匡佐向文物馆捐献237件藏品,其中包含不少富有岭南特色的珍迹。例如,收录徐有贞、李应祯、张弼等明代中期吴门书家信札的《三吴墨妙》册;吴历的《凤阿山房》图册,虽是非常小的一件作品,但后面有吴历、朱彝尊、姜宸英、梁佩兰等六十六家的题诗。

  黄匡济伉俪在2021年又捐献了54件藏品,其中有黎简的《新柳唱酬图咏》,作品反映了清代中期广州一口通商之后的富裕景象,还留下了很多粤中名流题詠;

  钱东、卢元素的《三朵花图绣合卷》,是一幅闺阁唱酬的名作,也是广见记载。小画舫斋也有一些近代作品,如余绍宋的《浙中名胜山水》等。

  寄望两地加深艺文交流

  值得一提的还有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的盛宣怀档案,与保存在上海图书馆的另一部分盛氏家族档案互为双璧。

  保存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的盛宣怀档案有一万三千项,接近400万字,分为77卷,主要为盛宣怀与他的家人及同僚的书信往来。1985年,在中文大学校长马临及教授郑德坤的推动下,由利荣森、程伯奋共同捐款购藏。

  除中文大学文物馆,盛宣怀家族档案主要保存于上海图书馆,该馆有十五万余项,一亿字不同类型的日记、文稿、信札、电报、账册、电文、合同、章程等。

  从档案内容来看,港中大文物馆部分应经家族人氏选择整理,较精,上海图书馆部分则较丰富,两者组成完整的盛档,为中国近代转型与发展的重要时段存史,非常难得。

吴彬《烟江叠嶂图》 (香港艺术馆至乐楼藏品)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将于2023年落成新翼,届时小画舫斋收藏将作为开幕展览尽数展出,而香港艺术馆也在今年12月推出新展“至乐楼主人的鉴与藏”,希望两地继续加深文化艺术交流,为保存文脉做出实绩。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