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明清肖像画独特魅力 五十余件佳作“容曜丹青”

2022-06-16 来源:本网

  曲水流觞、杜甫采药、萧翼赚兰亭、郭汾阳满床笏、李白夜宴桃李园……几乎每一幅画里都蕴藏着一个有趣的典故,让观者回味不尽。

  “容曜丹青——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目前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这是继 “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之后,在国博馆藏精品中再次遴选明清肖像画佳作五十余件(套)而举办的,旨在持续展示明清时期中国肖像画的艺术成就以及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展厅现场摄影:余冠辰

  本次展览由“王室·名臣”、“名士·文会”、“闺阁·女容”三个单元构成。通过这些画作,观众能够具体入微地从中领略明清两代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精神风貌、思想追求、信仰观念和审美情趣,深入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政治、礼制、官制、艺术、风俗、服饰、审美等各个层面的丰富内涵。

展厅现场摄影:余冠辰

展厅现场摄影:余冠辰

  王室和名臣位高权重,功德卓著,后人为慎终追远、见贤思齐,常绘画像供奉以祭祀。此类肖像画多由职业画家执笔,以写实为主,以形写神,赋色鲜艳,注重刻画像主的面部特征,塑造威严的仪态,发挥着纪功、颂德、表行的作用。此外,亦有描绘古代君臣日常的纪实、记事肖像画,其神情姿态较前者更为丰富,颇具生活气息。

《康熙书房坐像》国家博物馆供图

  《康熙书房坐像》一画中,康熙皇帝面容清癯,须眉花白,头带黑色貂皮珠冠,身穿黄色缎地吉服袍,盘膝坐于锦垫之上,双手轻按金漆琴式三足案,案上摊开一本书。康熙左右两侧均绘有形制一致的书槅,形成对称之势,书槅上陈设古玩器物和各色书籍。此画色彩华丽,绘制严谨,气氛肃穆,显示出帝王的尊贵地位、好学美德和高雅品位。

展厅现场摄影:余冠辰

展厅现场摄影:余冠辰

  文人名士们的肖像形态在雅集与文会中多为群像,形态各异,展现雅趣。而在行乐图中一般为独像,或以服饰道具、表情动作来塑造人物;或将像主置于轩阁或山林之中,以书斋、山水、树石为背景衬托人物个性,表达喜好和志向,蕴含丰富的文化气息。此类画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清时期文人名士肖像画是集娱乐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特征。

《兰亭雅集图》(局部)国家博物馆供图

  《兰亭雅集图》描绘的是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之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名士聚于会稽山阴兰亭水边,众人临水赋诗,由王羲之作序书写,《兰亭集序》就此诞生。这场盛会也成为画家喜爱的创作题材。

  该画作者李宗谟,号小樵,明代福建永安人,工人物,间写山水,白描尤精雅。此画生动再现兰亭雅集的盛况,颇具观赏之趣。

《萧翼赚兰亭图》国家博物馆供图

  《萧翼赚兰亭图》记述的是著名的“萧翼赚兰亭”的故事。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僧智永的弟子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史载唐代画家阎立本据此绘有《萧翼赚兰亭图》,后世画家,多有以此题材绘图。此画设色淡雅,画面中心坐在藤椅上的老僧即辩才,似在侃侃而谈,对面的萧翼双手笼于袖间,凝神倾听。

《杜甫采药图》国家博物馆供图

  又有《杜甫采药图》,刻画了一幅别样的诗圣形象。作者王树榖(1649-?),字庶豊,号无我,鹿公、慈竹君等,浙江杭州人,清顺治至雍正间画家,尤为擅绘人物。轴中杜甫左手拈须,右手持采药镰刀和竹篓,衣纹线条挺劲流畅,面部刻画生动,有淡然自得之貌。

展厅现场摄影:余冠辰

展厅现场摄影:余冠辰

  闺阁和女容既包括大量祭祀性肖像,也有观赏性的名淑才媛、闺阁女子形象。在风格上,明代艳丽娇弱,清代工丽细致。从历代女性肖像的演变轨迹看,明以后,女性肖像画逐渐从群像构图转变为对独立个像的描绘,从早期规箴教化的目的,转向对女子美感的呈现。

《历代文苑像传》董小宛画像国家博物馆供图

《历代文苑像传》李香君画像国家博物馆供图

  该单元展出的《历代文苑像传》是一套清新秀美的人物册页。作者叶衍兰(1823—1897),字南雪,号兰台,别署秋梦主人,广东番禺人,清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历代文苑像传》为叶氏摹绘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合集,上迄东晋陶渊明,下至清代郑板桥,包含王公、大臣、将帅、贤士乃至释道、姬媛人物等。像传大多数为左书小传、右绘人物,笔法细秀,色泽淡雅。小楷字迹严整工秀,甚为悦目。

展厅现场摄影:余冠辰

展厅现场摄影:余冠辰

展厅现场摄影:余冠辰

  据悉,明清时期,随着社会各阶层对肖像画的需求大增,推动创作队伍壮大并促进创作水平提高。这一时期的人物肖像画,在图式和技法方面产生了显著变化。与唐宋元相比,明清肖像画注重图像的写实,尤其是到了清代中晚期,打破了传统的人物写真方式,中西结合,加强透视,强化面部肌理细节,使人物在比例和结构上更趋于真实。

  此外,清代有相当数量的文士介入肖像画创作,导致写意精神的彰显和注重,突出简略与神韵,是文人写意的体现,是其时画法与审美观念的嬗变。另一方面,祭祀性和纪念性肖像画的兴盛,又凸显了肖像画的民间性与世俗化。正是在这种“雅”与“俗”、“写意”与“写实”的交替互变中,明清肖像画得以取得超越以往任何时代的长足发展。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