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广州的美术社团

2023-03-01 来源:本网

  处祖国南端的广州,历来文化都不甚发达,在中国悠久而辉煌的美术史中,几乎没有广州的名字。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有所改变。民国时期的广州美术较之前代有了长足的进步,大有与北京、上海等地并驾齐驱之势。封建王朝的崩溃、“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大革命的浪潮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深刻地改变了社会文化环境,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作为通商口岸的广州,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也刺激了当地美术的发展。民国初年留学东、西洋的美术学生相继归国,带回来的不仅是一些西洋美术的样式和技法,而且引进了美术学校、美术展览会、美术出版物、画家社团等一系列美术活动新机制。美术学校的建立改变了以往技艺仅靠师徒之间单一的封闭的授受关系来延续的状况。美术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眼光也拓宽多了。美术展览会和美术出版物的传播,是美术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使两者在互相适应的过程中产生一大批时代画家和观众。而这些美术活动的主体——画家,他们既是美术品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传播者和各种美术思潮的鼓动者。他们多以结社的形式,利用集体的力量去进行各种美术活动。民国时期,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的美术社团众多而活跃,影响较大的有赤社(尺社)、广东国画研究会、青艺术社、现代版画创作协会、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等。这些社团形式不拘一格,成员多为留学归来的画家、本地美术学校学生或本地画家。人数多则几百,少则只有三五人。都是意趣相投、志同道合者聚而成之,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他们研究的项目各有侧重,有西洋画、国画、版画,也有注重理论研究的。这些社团大都有成立宣言之类文字表明该组织的宗旨或艺术倾向。他们时常聚集切磋画艺、组织画展、印发期刊,以及参与社会上的各种美术活动。因为是民办的自由组合,活动经费皆由自己筹措,或有兼办美术学校以学费来维持的,但与当时社会上招生授徒以盈利为目的的画社又绝不相同。也有将成员出售作品所得中提成作经费和接受社会各界捐助的。有些组织向政府注册而得到些微补贴的。由于在政治黑暗、经济崩溃、国难日深的时代,这些社团都免不了由盛而衰最后悄悄消失的命运。一群胸怀大志的艺术家却报国无门,为美术史留下了遗憾的一页。

  本文拟将民国时期广州影响较大的美术社团作一个梗概的介绍:

  赤社(尺社)美术研究会

  赤社是广州最早的研究西洋美术的团体。成立于1921年10月,1929年1月改名尺社,同年8月改组为尺社美术研究会。赤社成员最初有胡根天、许崇清、陈丘山、容有矶、梁銮、徐守义、梅雨天等七八人,他们大都是负笈东、西洋学成归国的美术留学生。他们愤慨于当时社会对艺术的漠视;因人们对西洋美术的无知,致使擦炭相、摹照片之类冒牌西洋画大行其道,觉得有必要组织起来,群策群力推动美术的发展。发起人胡根天与留日学哲学的许崇清商定将这个团体命名为“赤社”。赤是象征光明、热烈、诚心、温爱和属于南方的意义。他们在成立宣言中说:“我们胸中只有赤诚的心和赤热的血,我们尤确信伟大的艺术作品非由艺术家真挚的强烈的全人格不断地研究不能产生。”1927年广州起义之后,国民党反动当局非常忌讳“赤”字。赤社因之遭到无理非难,几经周折才免于被取缔,被迫改名为“尺社”。“尺”与“赤”粤音相同,是取精细老实、有法有则、接近人生的意思。赤社成立后的第一步工作就是通过举办画展,向社会展示西洋美术的面貌。1921年11月1日“赤社第一回美术展览会”在永汉路市立师范学校的操场开幕,展品有油画、水彩画、色粉画、素描等共160多件,这样的展览会在当时是罕见的。一个月之后,由政府名义举办的“广东全省美术展览会”也召开了。担任西洋画部的审查员共有七人,其中五人是赤社成员。可见赤社是当时广州西画界的主要力量。这两个展览开了风气之先,使广州人对西洋美术有了初步的认识,不少青年因此选择了美术之路。次年由赤社成员胡根天、冯钢百等人筹建的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开办,招收两个班共80人,却有200多人报考。

  赤社计划每年至少开一次展览会,第二年6月第二回展览会在中央公园里的葵棚内展出。这时刚从美洲归国的冯钢百和赵雅庭也先后加入了赤社。1923年的展览会因时局动荡影响而没有开成。1924年1月他们在广大路租了10号、12号两间相连的三层洋楼作为永久社址,花了1000多块钱把三楼改为研究室和展览场,二楼和楼下做办公室和宿舍。自此,每年的展览都在这里举行。并在此开办了美术学校。这年3月1日正式开课,首批学生共有80余人,分上午、下午、晚上三班上课。赵雅庭任教务主任,教授则由社友们轮流担任,后来因生源及教师的时间关系,晚班和下午班都先后停办,上午班一直坚持了好几年。另外还采取了灵活的办法,开设暑期班和星期班,只要有五个学生以上就可以开班。赤社历年培养的美术人才数以千计,提高了社会的艺术基础,为中小学的图画课培养了一批师资。从学生而加入赤社的成员先后有凌永绍、崔凤明、李和、鲁实、李毓棠、郭信怀、余所亚、区慧卿、黄超白、关步湘等。从美洲、日本、法国等地留学归来加入赤社的还有黄潮宽、朱炳光、梅晕、李铁夫、关金鳌、许敦谷、关良等。

  赤社最初是以研究西洋美术为宗旨的,但他们渐渐认识到西洋美术在中国发展,不可能与中国固有的传统美术绝无关系。再则作为中国画家振兴民族艺术也应责无旁贷。于是从1928年第七次展览会起就增加了中国画的作品。当年加入赤社的黄君璧就是有名的国画家。原来擅长油画的胡根天也研究起国画来了。如第九次展览中就有黄君璧、胡根天、郭信怀等人的国画作品20多幅。

  赤社成员来自各方面,由于师承关系各人的个性爱好等因素使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他们的画风有古典派、写实派、印象派及印象派以后各流派的,也有以中国画趣融入西画的新尝试。多种风格流派共存,互不排斥,各行其道,在当时尤为难得。

  赤社的经费原是靠收取社友卖画所提的1/20来维持的。但社友们仅靠写画是不能维持生计的,大都兼任教师或其他职业,为生活奔波而去留无定。这样社中经费便无着落,社务也陷于停顿状态。初时赤社无向政府立案。自1929年改名之后,他们向省政府立案并申请补助,因为他们是南方历史最长、成绩最好的艺术团体,获准每月拨给补助费200元。此后会内事务更有秩序,分设总务、教务、展览、编辑四部分,各部有主任和干事负责办理事务。并向社会公开征求会员。会员分名誉会员、基本会员、普通会员、学生会员四种。会员可按规定时间到会研究各种模特儿;请指导员指导;借阅会内参考书等;会员作品经展览部认可可以在会内陈列。会员每年要缴纳一定的会费。

  赤社(尺社)美术研究会活动至1935年为止。因社会动荡社员四散,苦心经营维持了14年时间的团体就这样结束了。

  广东国画研究会

  广东国画研究会成立于1926年。它的前身是癸亥合作画社。1923年农历是癸亥年,广州国画家潘和、姚礼修、黄般若、邓芬、罗卓、李耀屏、卢镇寰、黄君璧、黄少梅、张虹、卢观海、何冠五、卢子枢、赵浩公等人在广州司后街(今越华路)小东营以年序为名组成画社。画社主要活动是每周一次雅集。每逢周末在惠爱西路(今中山六路)西园聚会,互相切磋画艺,作合作画,即一张画由数人合作完成,画社名为合作就是这个意思。他们于1923年、1924年先后举办过两次画展,都是在惠爱路禺山中学内举行。展品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虫鱼画等,题材广泛,不拘一格。当时不少政府要员如林直勉、胡毅生、赵公璧等到会捧场并购买作品。

  癸亥合作画社两回画展之后,在社会上有所反响,不少画家要求加入。社友们于1925年4月起商议扩大组织,筹备更大规模的国画研究机构。1926年2月广东国画研究会呈文广东省教育厅立案,获准成立。并在禺山中学举行了成立画展。接着在东莞、香港成立分会。当时总会会址暂设在小东营。同年10月六榕寺主持同意借出该寺人月堂作会址之用。经过一个月的修葺,于是年农历十一月初三,迁进新址并同时举行会员作品展览。

  广东国画研究会的宗旨,可以用赵浩公和潘和的两段话作代表。“我们的国画,就是中国传统的艺术,有别于从日本抄过来的不中不西的混血的所谓‘新国画’,为着正名分、绍学统、辨是非、别邪正,我们要树立国画的宗风,岂徒是抱残守缺而已。”“力求于古法之中,而参以种种变化、不甘墨守一家一派之法以自窘,从事活的研究、不为死的研究、一洗从前故步自封之积习。”他们反对在中国画中渗进西洋画法,试图以复古来改变日益衰颓的画风,故被人称之为“保守派的复古运动”。

  广东国画研究会的会员是来自各方面的画家。除原癸亥合作社人员为中坚之外,各家各派画人加入的有温其球、李风廷、潘达微、程竹韵、李居端、冯润芝、居廉的学生张逸、容祖椿、高仑、黎葛民也是该会会员。安徽籍的上海画家黄宾虹也参加了广东国画研究会。他与张虹过从甚密,时有书信往来讨论画艺。1935年黄宾虹南来讲学,路经香港与张虹等人同游九龙共研绘事,并就笔法、墨法、临摹、写生等问题发表了意见,由张虹笔录成文,这就是著名的《黄宾虹画语录》的最早版本,即后来经人增补后的《黄宾虹画语录》之中的沙田论画一节。广东国画研究会不设会长,会务由常务委员主持,常务委员每年换届一次,会员人数据1928年时的登记就有180多人。据说最多时达300多人。

  广东国画研究会的主要活动是组织举办画展和编纂出版画册及理论专著。每年农历十一月三日是会址落成纪念日,会内必定举办会员作品展览,多年来无间断过。社会上的大型美术展览,该会都组织会员参加。如1933年的“广州市第一次展览会”中的美术展览,国画研究会就以团体的名义占了一席之地。会员除以作品参展之外还负责组织和评选工作。1937年的“第二次全国美展广东预展会”赵浩、李风廷、李居端、姚粟若、温其求被广东省教育厅聘请为审查委员,占了国画部审查委员的半数以上。国画研究会内设编纂出版部,出版过《国画研究会展览会出品》《我佛相集》《国画丛刊》《国画精华》等画册和《国画特刊》共出七期;主要刊载绘画理论文章。会内还设有图书馆藏书供会员借阅参考。

  国画研究会的会员多有在正规学校任教的。1934年赵浩应中山大学校长邹鲁之聘到该校任国画教授。并在中大出版《花鸟画之研究》一书。1932年李居端出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校长,当时在国画系任课的有会员赵浩、卢子枢、卢振寰、李风廷、冯湘碧等。

  除了创作和研究活动之外,国画研究会还参加各类的社会活动,以书画服务大众。1926年春,广州市当局为筹建粤秀公园筹募款项,组织了大型游艺会,活动内容包括粤剧、白话剧、书画挥毫等,挥毫地点设在六榕寺,一连两天潘达微(时任国画研究会美术部主任)、温其求等与其他书画家一道挥写书画作品一百七十余帧,全部送游艺大会出售,所得全部捐献作粤秀公园建设资金。此外,他们还参加过援助罢工即席挥毫、慰劳军人游艺义会、方便医院筹款等社会公益活动。

  国画研究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靠会费和会员自筹,每人每月交会费四角。每逢星期天,会员都集中人月堂,随意挥毫作画,互相观摩。所作画幅是出售的,多数为买者预订。即席之作多属小品、扇面之类定价较低容易出售,所得款项作会中经费。人月堂内用酸枝镜框嵌有会员的作品作长期展览,也是绘订画者选择的样板。

  广东国画研究会活动至日寇侵华,广州沦陷为止,十多年的积累图书藏画散失殆尽,会员四散,或客死他乡,或改行别业。亦有用画幅媚事敌寇沦为汉奸被同胞所唾弃的。抗战胜利后部分会员在广州复会,举行过已故画家画展,但当日的规模再也不能恢复了。

  青年艺术社

  青年艺术社是继赤社之后广州的一个研究西洋美术的社团。它的规模较小,人员最多时不过七八人。但活动时间较长,断断续续延续了十年,其主要成绩在于编印艺术出版物和翻译介绍西洋美术理论、开展艺术批评。在广州美术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

  青年艺术社成立于1927年,成员只有三人,都是广州市立美术学校首届毕业生。他们是李俊英、吴琬、赵世络(李俊英即后来的李桦,广州现代版画会的创始人,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主要人物;吴琬即后来的吴子复——著名书法家)。1928年加入的有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的同学伍千里、梁益坚。1935年加入的有留法雕刻家郑可、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毕业生林绍春、留法研究美学的李慰慈等。青年艺术社曾于1929年第一回展览时发表宣言称:“我们就用我们的热血和不息的生命力来做燃料,煽起艺术的自由、和平之火,使温暖的空气熏陶遍了冷酷的人寰。”“先输入现世欧西先觉诸邦的新兴艺术,这是我们的意图;我们从而研究、介绍,以资借鉴。同时我们也搜集我们古代的艺术,作我们的参考,来创造我们新的生命的新的表现。”他们兼顾借鉴西方和参考古代,比之于当时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的极端观点更具理论价值。

  编印出版艺术期刊,介绍西方美术理论是他们坚持数年的工作,他们主编出版过的刊物有《画宝》(1927)、《青年艺术》(1928)、《艺术周刊》(1929)、《艺术》(1934—1935)、《艺术周》(1936—1937)、《青年艺术》(1937)。这些刊物小部分是独立的月刊或半月刊,大多数是附在报纸副刊上的周刊。刊物的主要撰稿人是本社社友,也有采纳外稿的,如胡根天、关良等画坛名家也有。稿件有译稿和撰稿两种,他们大都掌握日语和英语,以翻译日本美术书刊介绍西方美术的文章。其内容很广泛,西方美术从文艺复兴“三杰”到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印象派之后的野兽派、未来派、表现派均有详尽介绍,就连少为人们注意的农民美术黑人艺术也有介绍。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1927—1928年间就介绍了俄国革命后的新美术,虽然是从日本人著述中译出,观点未必恰当,但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对当时美术的评论也是这些刊物的主要内容,如第一次全国美展、第二次全国美展、广州市美展、徐悲鸿来穗画展等在此都有详尽的评述,而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解。另外有专门记述民国以来广州画坛状况的专文,广州现代版画会的活动情况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青年艺术社于1929年和1935年举行过两次画展。前一次只有油画和水彩画,后一次则有油画、水彩画、素描、雕刻、木刻、摄影等多品类的艺术。李桦于1934年举办首次个人版画展览。其后组织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学生成立“现代版画会”,致力推动新兴版画运动,但他仍是青年艺术社这些刊物的编者和主要撰稿人,版画运动的许多作品和文章都在这些刊物中发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青年艺术社彻底解体,社员们分散各地从事各自的艺术活动。李桦、吴琬、郑可等均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他们年轻时的业绩却不大为人们所留意。

  现代版画会

  现代版画会原名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成立于1934年6月,活动在1937年7月停止。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早期的一个主要团体,发起人是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的教师李桦,成员大都是该校的学生,有唐英伟、刘兴宪、潘成业、赖少其、刘仑等二十多人。

  李桦原来从事油画创作,1933年冬开始自学版画,1934年6月在广州举办“李桦创作版画个展”,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于是成立了组织集体研究。他们认为美术家应走出“象牙之塔”到十字街头去描写社会现实。他们认为“木刻本质上保有社会教育的积极性,用它特有的黑白对比,可以表现出强烈的感情。木刻具有丰富的技巧,可以表现社会及人生诸相。木刻是一种机械的生产,可以满足大众的要求”。他们的活动受到鲁迅先生在上海发起的版画运动所影响,李桦等版画会的骨干经常与鲁迅先生通信,并得到了鲁迅先生的支持和鼓励。

  现代版画会的美术活动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是举办展览。最初每周举行内部观摩展,三个月后举行“月展”。第一次月展在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内举行,第二次月展在广东省民众教育馆举行。到了1934年12月,他们在广州青年会举办了半年展。1935年6月画会成立一周年时举行了规模更大的“第二次半年展”,展出会员作品两百多件。除了本地展览之外,他们还参加和组织了全国性的展览。1935年元旦,他们选送了160幅木刻作品,参加在北京太庙举行的“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并接受全国美术界的委托,筹备“第二届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经全体会员的努力,于1936年7月5日至10日该展览在广东省立图书馆内举行,展品近600幅。随后,这次联展又在杭州、上海、南京、太原、汉口、桂林、梧州等地巡回展出,扩大了抗日救国的宣传作用,激励各地美术青年自觉地组织木刻创作团体,形成木刻运动新高潮。

  二是出版画册与刊物。现代版画会自1934年12日出版《现代版画》第一集后,三年来不间断地出版了十八集,并出过专辑,如“风景静物专号”“新春风俗专号”“广州生活专号”“反帝专号”等。此外,还出版了一些会员个人的版画集,如李桦的《春郊小景集》《黎明》(连环木刻集)、赖少其《自祭曲》等。在文字版画理论方面,1934年至1935年间李桦在青年艺术社主编的《艺术》周刊上也经常发表关于木刻版画的文章并有版画会活动的述评和记录。如1934年9月的“木刻版画专号”、1935年6月的“现代木刻第二回半年展专号”和“木刻技法讲座”等。1936年9月现代版画会在《广州市民时报》副刊《新园地》上主编《现代木刻》,直至1937年7月为止。

  三是对农村的宣传。他们与各地民众教育馆联系,将木刻展带到农村去办,并协助农民编辑画报,宣传农业科学常识,利用连环木刻和看图识字木刻教育农民。下乡展品大都描写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战斗生活,反映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展示劳动人民在国民党统治和日寇铁蹄下的悲惨生活,这些展览很受农民的欢迎,大大地鼓舞了农民的思想觉悟和鼓舞了他们的生活信心,在当时有着积极的影响,下乡木刻展从1936年1月起至1937年7月连续举办过七回,先后到过新造、蓼涌、高要、龙川、惠州、开平、淡水、官窑、赤坎、台山、三埠等地。

  现代版画会的活动范围超出了广州,它的影响更是具有全国性的意义。抗战开始后版画会解体了,但会员们分赴各地仍以木刻为武器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有的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还是新中国版画的开拓者。

  作者:吴瑾

  来源:《岭南文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