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稽章与石室

2022-09-27 来源:本网

  石室(又名圣心教堂)坐落于一条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老街道上,宋时称为“卖麻街”,这里商铺鳞次栉比、热闹非凡。清代时,两广总督选中了这块风水宝地,设衙门于此。这里鲜花常开,绿树掩映,美丽的珠江从旁侧缓缓流过,一棵百年老树庇护着那一片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这座耸立在广州一德路旧部前 56 号雄伟的象牙色双尖塔大教堂,是目前广州最大的一间天主教教堂,也是全国唯一的花岗岩石的哥特式建筑。它是中西文化合璧的建筑物,也是一个多世纪前广东建筑工匠智慧的结晶。清同治二年(1863 年)十二月八日,教堂举行奠基祝圣典礼,直到 1888 年建成,历时 25 载。它的创建者即是法籍传教士明稽章。

  石室的建成

  1856 年 10 月,广州发生了“亚罗号事件”,给早就觊觎中国的英国人提供了一个借口,一时英舰云集广州。当清军开火时,英舰立即予以还击,船坚炮利的英国海军把军舰一直从珠江口推进到了广州的河南,占领了珠江炮台。其中的一艘军舰向广州城发射的炮弹,从总督官邸上空掠过,接着是排炮的发射,一时爆炸声声,火光冲天。1857 年,英法联军攻陷了广州,把两广总督行署夷为平地,两广总督叶名深被擒,用笼子押到印度去了,最终客死他乡。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和英法两国签订了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北京条约》,其中第四条中规定:“传教士可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天主教堂。”1861 年1月,法国政府与清政府又订立了一个不平等条约:“法国人至通商各口地方,其所租地自行建造礼拜堂、学房。”“前时所充之天主堂、学校及附属建筑物,以及其他基督徒曾征用过的房地产,都将归还给法国公使,如果归还的是土地,基督徒可任意在上面造房。”于是,在这些条款的庇护之下,罗马教皇派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教士明稽章来到广州,委托其为桂监牧区首任宗座代牧。

  明稽章(Yuillemin Prhillippus Eephynimus),出生于法国 Besanson。年轻时在法国巴黎神学院学习神学,后加入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成为一名传教士。明稽章一到广州,就四处查看,仔细认真地选址,最终这片位于珠江边的风水宝地深深地吸引了他,何况它原来还是官府所在地。地址选好了,对于明稽章来说,接下来的重任是资金和如何取得清政府的同意。为此,1860 年,明稽章回到法国觐见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法皇在仔细听取了明稽章的建议以后,大笔一挥,同意分期拨款 50 万法郎在广州建立大教堂。明稽章喜出望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回到广州后,明稽章继续努力,为获得总督的批准而四处奔波。他亲自去拜见总督,要求把已被炸平的总督部堂基地划给他们建造教堂,但是,这个要求遭到总督的拒绝。明稽章并不灰心,他立即想到自己的同盟,于是,他请法国侵略军的最高司令官 Coupuent Desbors 出面写信给两广总督威胁 :“如果 24 小时以后不给法方一块合适的地,限期到全城将实行戒严。”在此淫威之下,时任两广总督劳崇光退让了,他“乖乖地执行着最高司令官的命令”。法司令找到明稽章,得意扬扬地对他说:“主教先生,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1860 年 1 月 25 日,正是咸丰十年阴历十二月十五日,两广总督劳崇光与法国参赞大臣哥氏(Acoupentdes Bois)签订了合约,将两广总督行署基址,永租给巴黎外方传教会兴建天主堂。租地面积为 42 亩 6 分 6 毫,每亩租金为1500 文钱。之后,由恭亲王与法国政府签署附加协议,正式确认广州圣心大教堂的建立。咸丰帝还下诏,批准了建立圣心教堂的协议。至此,资金有着落了,又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和批准,接下来则是具体的交地和建房的过程。

  交地的过程可以说是既简单又滑稽的: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总督派两位官员以及陪同他们的下属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们都坐着轿子,身着正统的朝服,头戴孔雀翎的帽子,神情严肃。法方的两名司令官骑着马,穿着军礼服,由骑兵护送而来,神气的表情不时流露出来。最后出场的是明稽章,也是最风光的了,他坐着轿子,身着主教服,由两位传教士、五六位传授教理者,以及几位身披白袍的基督教徒护送而来。当所有的人都集中到入口处的大院时,法驻广州特派员策马奔到院子中间的小坡之上,拔剑出鞘,大声宣布:“这块土地从此归法国所有,永远是教会的财产。”之后,两位司令官让人把明稽章的轿子向前抬,然后,下马前去向主教行一个军礼:“主教大人,我们很愉快地把这块美丽的土地交给您,让它在您的领导下用于美好而伟大的事业。”瞬间,这块美丽的土地易了主人。范围早已划定,到了 1863 年 3 月,又增租地17 亩 6 分 9 毫,并定契约,规定:所租之地只能建造教堂、学校、医院、育婴堂及传教士住房,不许别用,如作别用契约作废。

  为了显示这块土地属于教会所有,明稽章请人在周围筑起临时竹栅栏,等以后砌了墙才把它们拆毁。

  1861 年 8 月 26 日,明稽章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喜庆的日子,因为是主教敬称他为“主保圣人”的圣 Siephrin 的生日,明稽章选定这一天为石室破土动工的日子。当年的广州仅是横街窄巷,因此,他们擅自规定:为体现教堂的尊严,要求“邻近屋宇,所有窗户,一律不许望见天主堂(工地)之内”,“如有先已造成……即将窗户用砖堵塞,不必拆毁”。这个规定一直延续到天主教堂建好之后。

  法国教会于 1864 年请两位极有才华的建筑师设计圣心教堂,他们吸收了巴黎圣母院建筑的许多精华,又增加了不少自己的创意,采用“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特点,即外形广泛应用线条轻快的尖拱窗,造型挺秀的小尖塔、飞扶壁、簇柱及彩色玻璃嵌镶的花窗。这种设计造型具有名贵的华丽感,整体崇高庄严。图纸一面世,就得到了一致的赞赏声,明稽章对此种设计也是赞不绝口的。另外,教会拟装一组大铜钟,这对咸丰年间的广州而言可是破天荒的新鲜事情,明稽章对这些显得有些犹豫:“在这个城市里,这种大钟还鲜为人知,我对它能否被接受着实有些担心,不过另一方面,由于我们看到城里没有报时钟,就给装上一个……一旦装上,会给城市人民带来好处。”后来,这座大钟成为广州最早的报时钟。

  建筑教堂的材料从何而来呢?法国驻广州领事馆要求在广东新安牛角及长湾两处划定地段开采石料,三年为年限,清政府予以同意。另一石料的来源是由法国在耶稣殉难的圣地——耶路撒冷的圣母墓地河急流中取一块石头,作为石室的奠基石,再在罗马取一公斤的泥土置于基石下。

  同治二年(1863 年)12 月 8 日,石室奠基礼开始了。为石室的创立而日夜奔波的明稽章主教和两广总督劳崇光盛装参加了这一隆重的奠基仪式。寒来暑往,广东揭西人蔡孝任总管,中国工人的辛勤工作,石室渐渐崛起,以它米白色的身躯,恢宏的气势震撼了整个古老的羊城。光绪十四年(1888 年),圣心大教堂终于落在广州的土地上,由广州人建成了。因其建筑材料主要是用花岗石砌筑而成的,故又称“石室”,又因为它奉耶稣圣心为教堂主保,故又名为“圣心大教堂”。其建筑面积为 2754 平方米,东西宽 35 米,南北长78.69 米,呈“十”字形,象征耶稣背负的十字架。可惜,明稽章没有亲眼看到石室落成的这一天,他早在 1886 年在巴黎去世了。

  建筑特点

  石室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其最具“哥特”风格的是正面一对巍峨高耸的双尖石塔(空心八角形锥体)直插云霄。堂外屋(瓦)顶有强劲的扶壁,斜撑的飞拱,连锁的尖拱,无数的小尖庭和小尖塔构成。屋(瓦)顶雨水可顺壁柱流跨飞拱,穿过抱脚墩,再由雕有兽头的小口流出。在教堂的东西两侧墙下刻有“Jenusalem1863”和“Roma1863”字样,寓意在于基督教创于东方的耶路撒冷,而兴起于西方之罗马,故奠基时曾分别取耶路撒冷圣母墓地河流上一块石及罗马一公斤泥土来埋于基石下。

  教堂前面有正门三个,门前呈后退八字形,上面凹入,称为透视门,一进前门是一个小厅,正中挂巨幅耶稣圣心像,以示堂的命名。二楼是唱经楼,能容纳百余人在此唱圣歌。楼与大堂空间以栏杆相隔,音响与视线效果均佳。

  教堂前面两端是钟楼,在钟楼的西、南、北三塔面安装有罗马字钟面的石钟,在东边钟楼内悬挂着命名为“玛利亚”等圣名的铜钟组,分别可敲出 C、E、G 至高音 C 四组音律,敲钟时传出低沉、洪亮、高昂、清脆的钟声。

  石室的石作技术之高超,结构之精确,石面之精细与精致,线脚之精巧,可称鬼斧神工。石块用桐油糯米浆砌造,缝隙平直,内外无数的雕饰,形象万千、变化多端,连玫瑰花窗棂都是用石块雕成且拼合得天衣无缝,工艺惊人。石室内的石柱是用八根小柱包围的束柱,柱的直径约 1.4 米,在磐石基础上拔地而起,延伸向上,强烈的垂直线条如箭矢腾空,苍劲的骨盘似苍龙横世,轻巧跃动,把有限的建筑空间变成丰富而有生命的无限空间。特别是祭台所在空间,堂顶四面连绵不断的尖拱形顶在此处上空交汇,显得腾升和昂然高耸的气势。

  石室巨大的彩色玻璃是“哥特”风采最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在教堂正立面和东西侧立面墙上都有一个直径近 7 米的圆形玫瑰花窗。窗花心为一小十字,共有放射形花瓣 24 瓣,花瓣之间顶尖上有 12 个小圆,圆之间又有 12个深红、深蓝、紫、黄等彩色玻璃用细雕石条嵌镶,色彩鲜艳调和,在阳光照耀下,显得五彩缤纷,绚丽无比。人们在室内看,阳光的透映和折反射使室内变幻无穷,耀眼夺目。这种变幻无穷的色彩,使石室内光线保持柔和,形成慈祥、肃静的宗教气氛。石室上的彩色玻璃,全部是从法国运来的。大堂还有宗教画,马太、马可、路加、约翰四位传福音的使徒像,还有《圣母领报图》《最后的晚餐》等等。

  石室的建筑艺术造型具有炫耀的名贵华丽感,但整体是崇高庄严的,设计师和工匠们企图把想象中的天国搬到现实的世界中来。其建筑艺术造型和谐,雕饰生动风趣,其各个部分无不体现出庄严和崇高,可以说,石室的建筑艺术,是历史的杰作,它至今仍是东南亚最大的哥特式教堂。

  石室风雨录

  按原先协议,石室教堂用地属于永久“租”给法国政府,中国地方当局及平民不许现收税。但是,法方却出于利益的驱使,做出违规的事情,把大量的房屋租给他人,以求得利。于是在光绪十年,粤督张之洞下令查封教堂,后经地方政府官员的解释,如一旦查封教堂,则会令店铺倒闭、商家迁徙,有碍于生业,因而教堂先不封了,改由地方政府向铺户收租。法国人并不甘心,反而照会张之洞“追索租银”,张之洞立即上报朝廷总理衙门外务部,但不了了之。

  日本侵华后,广州成了日本重轰炸的目标。1838 年 8 月,日本飞机在石室扔下了三枚炸弹,顿时,烈焰腾飞,硝烟弥漫,巨大的声浪强烈地震撼着那高耸入云的塔尖,一下子,拿破仑时代的彩色玻璃哗啦哗啦地成碎片纷纷落下。其中一架日机在途中遭到中国军队射击受伤,飞到石室上空时已是摇摇欲坠,冷不防撞上了塔尖的避雷针,然后一头撞在石室前的沧海茶楼,当场爆炸,石块和弹片像暴雨一样倾泻而下。爆炸中,石室那三面大钟的时针永远留下了日寇逞凶的时刻。

  战乱平息,但动乱再一次造成了极大破坏。1966 年 8 月,从北京刮起的一场所谓“破四旧、立四新”的旋风,把广州城弄了个地覆天翻。在这场劫难中,石室更是首当其冲,它被看作宗教鸦片的顽强堡垒。一天,气势汹汹的红卫兵们冲进了石室,见油画就扯,见神具就砸,那所剩无几的彩色玻璃被石头、乱棒砸个粉碎 ! 这还不算,熊熊大火烧起来,火势越烧越猛,呛人的烟在教堂中弥漫,火舌舔到石室的墙壁,石柱、石壁被烧得爆裂。此时的石室在流血、在哭泣 !

  1978 年,打倒“四人帮”以后,石室得以重见天日。它成为广东省重点文物,并由政府逐年拨款加以维修,百年的石室开始慢慢恢复它的生机 !

  正是由于明稽章的努力,在广州留下了全国唯一的花岗岩哥特式建筑——圣心教堂。虽然它的建成是伴随着殖民主义的侵略,带有强制的性质,并且后来的工作也不是由明稽章来主持完成的,它的建立同样凝聚着中国工人的智慧和结晶,但是,明稽章的开创之功功不可没。石室在历经了各种风风雨雨之后,至今仍屹立在广州城内。 

  作者:邓颖芝

  来源:《岭南文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