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岭南文化与岭南造园艺术

2022-09-09 来源:本网

  岭南造园艺术,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和非常鲜明的地域色彩。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既由它形成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同时也受到岭南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

  一、岭南文化的形成

  1. 兼容海内三大文化体系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落后,限制了广东与中原的沟通,南海又将广东与大洋彼岸隔开,因而,其封闭性和落后性是可想而知的。在封闭条件下形成的百越文化便是岭南文化的底本,比起中华民族各先进的文化体系来说,实在是底薄本微,于是渴望吸收其他文化来充实自己。

  秦以前,岭南属楚地,荆楚文化正是不囿中原礼制传统,开放地博采众长,富于创新的文化,非夷非夏,亦夷亦夏。无羁的想象和浪漫的激情,飘逸流畅的动态。岭南与荆楚山水相连,历来交往密切,岭南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面,都吸取荆楚文化。荆楚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影响,胜过中原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三国时,岭南与吴越同属东吴,吴越自古是中华富庶之地,文化发达,对岭南的语言、艺术、园林、建筑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秦汉以来,中原文化凭自身的先进和中央集权的推力向全国辐射。随着秦汉、晋、南北朝和南宋 4 次中原人口向岭南的大迁徙,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至宋、元时,中原文化与先后融入的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和作为底本的百越文化,共同构筑起岭南文化体系。

  2. 吸收海外诸类文化

  海洋曾经将岭南与大洋彼岸隔绝,海洋后来又成为岭南与海外沟通的黄金水道,使岭南成为中华大地接受外来文化的重要门户。自汉代起,岭南开辟徐闻、合浦海港,与东南亚通航。从三国至南朝,全国外贸重心逐渐移至广州。唐代,广州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港市。宋代,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口港口和香料、象牙的进口港。明、清实行海禁,全国只留广州一口通商,北货外运和外货内运均在广州中转,中外文化在此交汇。鸦片战争之后,外来文化通过港、澳或直接传入广东,广州、汕头、湛江为南中国海的三大港口,岭南得海洋文化之先。

  东吴时,佛教传入广东;南朝梁代,禅宗始祖达摩来广州传播印度佛教文化,后来在潮汕和徐闻形成两大佛教中心。唐代,阿拉伯商人传入伊斯兰教文化;明、清时,西方传教士将天主教、基督教传入岭南。这些外来的宗教文化在岭南比较顺利地传播和发展,建起了许多寺院、教堂,将各自的宗教建筑形式、雕塑、图案、彩画等艺术随之传进来。

  随着海运,自唐代以来,广东就有人往海外谋生和定居。鸦片战争后更是大量人口移居世界各地,广东是全国华侨最多的省份。侨民在与家乡的往来中,带回了侨居地的文化。

  可见,岭南文化是土著文化、各个时期的移民文化以及海外文化在交流、碰撞、激荡、整合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样的大融汇,必然以兼容精神为前提,是兼收并蓄的结果。同时,这种大融汇又使岭南文化在看似庞杂的体系中保持着对各种文化形态的灵敏触角,时常处于一种极具兼容性的动态之中。正是由于岭南文化能对各种不同的文化流派甚至异质文化保持较为开放的态度,敢于和善于吸收各种文化的养分以丰富自己,所以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也正是因此,岭南文化虽然是一种年轻的文化形态,却能够在古老而壮观的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展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辉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兼容性是岭南文化的生命所在,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二、岭南文化对岭南造园艺术的影响

  岭南造园以清新旷达、素朴生动取胜,造园构思新颖,布局平易开朗,较少江南园林那种深庭曲院的空间构设。在园林的总体布局、空间组织、建筑造型、色彩运用、叠石理水和花木配置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形成不似北方园林之壮丽,也不似南方园林之纤细的一种通透典雅、轻盈畅朗的岭南格调,成为与江南、北方鼎峙的三大地方风格之一。

  中国的造园艺术的思想渊源应追溯到先秦的美学思想。中国的美学思想,虽非始于先秦,但到先秦时代才算粗具体系。在先秦的美学思想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先秦孔学,“不管是好是坏,是批判是继承,孔子在塑造中华民族文化,或者说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则作为儒家思想的对立和补充,形成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体系的基石。

  1. 儒家美学思想与岭南园林

  在岭南文化的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由于岭南远离中央集权,受北方儒家思想影响较少,因此导致岭南文化具有远儒性。其实早期岭南文化受先秦儒家思想和楚文化的影响都很大,特别是孔子美学思想和屈原楚骚思想。孔子及儒家“文之以礼乐”的美学思想,一方面是指对人而言,通过美育对人的提升,是本质上的升华;另一方面是指对物,通过对物的美饰,反过来又作用于人,同样使人得于美育的熏陶。荀子所说的“性无伪则不能自美”,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在岭南的建筑及园林中,最能体现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就是孔子美学思想和屈原楚骚思想中的“文饰”和“好修”。例如岭南民间建筑和园林建筑中常用各种工艺手法来表达其艺术效果,包括石雕、砖雕、木雕、陶雕、灰塑、灰批、彩描、嵌瓷等艺术处理,以至于有的建筑看上去有装饰堆砌之感。佛山祖庙建筑屋顶上长达 20 多米的殿脊,用佛山石湾自己生产的陶塑构成,各种立体的人像烧釉,神态生动、栩栩如生。广州的陈家祠,又称作陈氏书院,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手法,前后三进,包括 9 座厅堂、10 座东西斋、6 个庭院,建筑群主次分明,虚实相间,庭院与建筑紧密结合,体现出传统四合院建筑严谨规整的整体美感。祠堂中大量运用木雕、砖雕、石雕、陶雕、灰塑、铁铸、铜铸、壁画以及书法对联等艺术装饰,各种装饰工艺充分发挥了材料的性能特质,给人以巧夺天工之感。还有广东四大名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东莞可园和顺德清晖园的园林建筑的装饰同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岭南园林在庭园建筑空间时,强调以建筑、装饰、小品、植物综合取得的艺术效果,而这种艺术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工的艺术。从南越王宫署御花园的水池和从南汉药洲遗迹留下的池形以及现存较完善的岭南古典庭园的池形看,园林中的水体布置喜欢用较为规则的方池或曲池。庭园布局规整严谨,甚至连庭园路径都采用规整的形体图案,有很强的人工艺术感受。岭南庭园和民居宅院里喜爱放置盆景作为观景,同样具有极强的修饰的艺术效果。

  2. 道家“朴素自然观”与岭南园林

  道家崇尚自然之旨,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和园林建筑等方面都有巨大影响。在园林上表现为崇尚自然山水,沉醉其中达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境界。虽然山水创作不是道家才有,但园林审美的自然观则是道家的总结:“人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有了道家对于人地自然的道学解释,中国园林的山水骨架理论才有更强有力的哲学依据,园林中的自然因素“山水”也因此更加得以存在和发展。也才有在道家神仙思想影响下的“一池三山”的布局出现,且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道法自然”造园者受大自然的原始风景启发而产生创作灵感,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充分体现大自然风景品格,进而抒发造园者的情感和理想,在现实世界里创造出人生所憧憬的完美环境。

  岭南园林在环境选址方面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岭南园林的特点在于是在自然环境中的人工艺术,而既然是人工的,就要充分表达这种人为的特征。

  岭南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岭南人喜欢户外生活,居住场所常选择既生活方便而又景色优美的环境,所以,山水环境的格局成为生活空间的首选。桂林城将奇峰、秀水、异洞结合在一起,城中山峰相峙,漓江与榕、杉二湖相互辉映。山得水而活,水因山而媚,被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粤西肇庆城的城市布局将七星岩湖光山色和西江小三峡连成一片,比起桂林来也毫不逊色。在岭南传统园林发展进程中的南汉造园时期,就将园林景观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形态结合起来了,古代广州城的布局是“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北面为山,南面为海(江)。城内的白云山,与城北明代城墙相连的越秀山,城墙外的番山、禺山、东山、西山,使广州古城内融入相当面积的青山绿地。古代珠江是非常辽阔的,又有海潮涌入,故当地人不称珠江而称“珠海”,过江称“过海”。从白云山流下来的甘溪和文溪穿城而过,南汉后凿池形成芝兰湖、西湖、菊湖等,与双溪连通,而后又形成六脉渠,溪水最终汇入珠江。古城通过水体形成点、线、面的城市园林景观,城市的山水环境格局使城市生活空间融入了轻快、活泼而又优美的自然景观环境。

  3. 岭南园林造园的务实性,追求生活的实在性和注重物质的回报效应

  岭南人追求生活的真实,注重生活的过程和意义,关心和需要的是现实和身心的体验,不停留在表面的矫饰和虚幻的风雅上。“不为无用之高谈空论”的思想渗透在百姓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以适用出发,注重园林的经济实用、布局的便捷旷朗、装饰的平和通俗、园景的自然实在。园林空间将日常功用与赏心悦目有机结合起来,达到雅俗共赏。

  4. 岭南园林造园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具有实际性与实用性

  岭南园林受商业实利思想的影响,强调生活的跟进性,园林的布局构成和造园立意受某一阶段的社会思想潮流影响很大,因此园林的变动性较大。岭南造园的思想立意与北方、江南园林有所不同,虽然也叠山理水,但园主人并不刻意追求山水,也并不完全陶醉于山水园林的享乐中。在岭南人眼中,园林生活只是全部生活的一小部分,所以,不苛求园林某些细部的精雕细琢,不居于某一园的终生享用,而强调园林的随见性和环境的怡人性。因此,园林不仅存在于私园,也存在于城市公共活动区域之中,如惠州西湖、潮州西湖和荔枝湾等,以及公建园林,如酒家、茶楼、戏园园林等。

  岭南私园以生活享受、实用、游乐为主,反映在布局上,园林与住宅融为一体,并以居住建筑作为园林的主体。岭南城镇的大部分私园,由于用地紧张及经济等原因,规模都较小,但通过不规则的序列方式形成灵活多变的庭园空间,生活起居和庭园结合在一起,既满足居住功能,又享受“山林水泉”之乐。

  5. 岭南园林造园结合岭南的地理气候特点

  岭南造园比较周密地考虑了气候的因素,非常注意朝向、通风条件和防晒。其中庭园布局比较特别的是粤中庭园,常见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前疏后密型,以顺德清晖园为代表。清晖园的前部(南面)布置庭园,后部是密集的建筑群,通过庭园、天井院落、巷道以及敞厅等形式来组织自然通风,夏日的主导风,无论从平面布局或纵面的设计布置,都能吹到后院的每个角落。另一种是连房广厦型,以东莞可园、广州小画舫斋为代表。岭南园林喜用庭园或庭院的园林布局方法,除了岭南地处丘陵地区,农耕地少、土地价贵而造成园林用地狭小之外,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受气候条件的影响,用建筑围合而成的庭园或庭院可利用建筑的楼宇和廊墙来减弱强风暴雨对园林的侵袭,将强风对园林景观植物的破坏尽可能地减少。同时,墙体遮阴避晒,形成大面积的阴影区,减少热辐射。这两种布局方式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前低后高(南低北高),迎合夏季主导方向。在园林中也常混合这两种方式灵活使用。此外,园林建筑常与水面结合,建筑紧依水面,通过水体形成降温阴凉的小气候。在岭南园林中很少用土堆山,且园内地面主要是硬质铺地和软质种植相互结合,减少外露土,以避免暴雨的冲刷。

  6. 岭南园林营造结合物质生产,用途广泛

  城市园林的大型水体常结合供水、排涝、灌田养鱼、浚渠筑堤、舟船通行。雷州西湖“如筑堤储水,建东西二桥,名曰惠济桥,下置闸,西闸引水由西山坡坎灌白沙田,东闸引水南流至通济桥,转与‘特侣塘水’合渠东洋田,二闸以时启闭”。并环湖建八亭,使“湖宜民又适于观”。广州荔枝湾水而上种植莲藕、荸荠、菱角、茨菰、茭笋“五秀”,“其菱色翠角尖,肉清脆甘美”。堤岸上种植荔枝,“居人以树荔为业者数千家,长至时十里红云,八桥画舫,游人萃焉”,被誉为千树荔红,白荷玉立,五秀飘香。此外,岭南园林的另一特色就是在庭园栽种果树。果树不但具有观赏价值,又有遮阴的功效,还能让人们品尝佳果美味。

  7. 西学东渐的思想,中西合璧的审美观念

  西方文化对岭南近代建筑园林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建筑的外观造型和园林的造园手法上。民国以后,留学回国的工程师、建筑师日渐增多,广州开始出现中西风格融合的一般建筑和高层建筑。20 世纪初,由于广州开始开辟马路,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等形式与广州传统形式相结合,演变成广州的“骑楼”建筑。“骑楼”是跨人行道而建的,建筑之间互相连接形成有遮蔽的人行道长廊,适合亚热带气候,方便行人,成为广州商业区街景的主格调。位于商业中心的各大茶楼,其外观形式无论偏重传统特色还是模仿西洋古典风格,但多以折中糅合为主,形成岭南饮食文化市井风情的特有形式。此时期在岭南完全采用西方园林构图手法造园的园林,最早的要算广州的人民公园,也是至今唯一保留下来的西式古典公园。开平的立园也是采用西方的造园手法来布局规划的,即园林为中轴对称的几何形平面构图和西方的建筑造型。在立园河溪北部的两个园林建筑亭子,一个名曰“鸟巢”的亭子,平顶上面竖有五个圆拱小塔亭,四角较小,中央的最大;另一个名为“花藤亭”的亭子颇具特色,平面呈矩形,四周河穹隆顶盖都做成镂空状,阳光射进亭内,形成网状的阴影效果。这种造型的亭子,是源于西欧北部地区的,由于西欧北部地区天气较冷,阳光从漏空的穹隆顶射入,起到纳阳休闲作用。而立园的亭子是反其道而用之,亭子周围种有高大的树木,这与欧洲以花卉草地为主的花园做法截然不同。立园的水池造型,也是采用西方几何形的喷泉池形式,水池四周用栏杆围合,这与中国传统造园的山石池岸做法大相径庭。岭南建筑除了外观造型外,建筑细部、装饰装修等方面吸取外来建筑形式和技术,如拱形门窗、外廊式阳台、铁枝花纹栏杆等等。

  三、小 结

  岭南造园艺术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从岭南园林造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看到,它是个多方面的有机综合体,既有孔子“文之以礼乐”的儒家思想,又有老庄“原天地之美”的道家思想,因此岭南园林在造园环境的取向上崇尚自然,追求山水田园风光,园林建筑的表现上则突出“文饰”的人工艺术性。明代以后,对着商业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经世致用的造园理念和西学东渐的造园手法也融入到了岭南园林造园之中。所以,岭南园林既有北方、江南园林的影子,也有极强的地域特征。在国外文化和国外园林的影响下,许多外来的建筑符号和造园手法也被用在岭南园林中,在各处岭南园林的造园艺术中,既有其共性特征,也有很强的个性特点,同时造园既有一定的严谨性,也有很大的随意性。

  由此可见,岭南地区所创造出的这种具有极强地域特征的文化体系,和开放、兼容、多元、创新等文化特征,将使岭南园林的造园能不断求新发展。

  作者:文佳、崔木扬

  来源:《岭南文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