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旷奇古 逸趣天成——岭南派古琴艺术渊源和演奏风格

2022-03-30 来源:本网

  古琴艺术在岭南可谓源远流长,据史载,早在南朝,便有侯安都(518—562年),别字成师,今广东曲江人,善鼓琴。宋元以来,历代琴人辈出,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琴学典籍、琴谱及名琴。

  岭南派古琴艺术的渊源,可上溯至宋代末年,琴既为中华文化之瑰宝,故历来精研琴艺琴道的不只乐师文人,帝王将相也不乏其人。宋太宗赵炅、宋徽宗赵佶、南宋度宗及妻儿均爱琴成痴,赵佶还广搜天下名琴,设立万琴堂。南宋末年,元兵入侵中原,皇室被迫从临安(今杭州)南迁,辗转至冈州崖山(今广东新会),改号祥兴,尽管沦落至此,但少帝赵昺仍不忘带汪元量等琴师相随。祥兴二年(1279年),金元兵进逼,宋丞相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拼死苦战不敌,最后陆秀夫身背少帝在崖门投海殉国,从而结束了宋朝的历史(史称“崖门之难”)。当时宋室遗臣、学者名流遗留在新会一带的琴与谱均不少,因新会旧称冈州,后人集宋王室留下的秘本琴谱,遂称《古冈遗谱》。

  由于南室南迁,把中原古琴文化带来广东,给岭南古琴艺术带来了较深远的影响。此后几百年,岭南琴学昌盛,较有影响的琴家有陈白沙、邝海雪(露)、陈子壮(秋涛)、陈子升、何洛书、黄观炯、黄景星、何斌襄、郑健侯、卢家炳、招鉴芬、杨新伦等;藏琴有被誉为广东四大名琴的绿绮台、春雷(唐,雷威制,列赵佶万琴堂之首)、都梁、天蚃(唐诗人韦应物用琴),此外还有振玉(唐雷文制)、松雪(元赵孟頫用琴)、中和等名琴。

  岭南琴派正式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它的创造人,影响最大的是黄景星。后来的传人黄文玉、黄炳堃,都是岭南派的代表人物。琴派兴盛时期(大约从道光起至光绪初),人才众多,几乎风靡了整个岭南。

  黄景星(?—1842年),字煟南。琴学传自其兄观炯(1761—1794年),又得琴师何洛书(字琴斋)及其子何文祥的传授。景星曾与陈绮石昆仲及其他一些琴人结社于粤东。在嘉、道年间,他以琴学名噪一时。他教出的学生很多,因而形成岭南一个大派。黄景星取他父亲的手抄本《古冈遗谱》(据明代陈白沙保留下来的原本抄录,据说现存于香港)中的30多支古琴曲,加上何洛书传给他10余曲,共得50支曲,经过考订校正,汇订成《悟雪山房琴谱》一部传世。这部琴谱,所录皆为岭南有代表性的名曲,考订精确,被誉为“律吕相生,立体为用之法,不容稍紊”“冲和雅正,古逸清高”之作。他自己也说:“集中博采诸家名谱,及经师传指授,得其纯粹合者50曲,辑为此谱。”《悟雪山房琴谱》不仅是岭南派的代表性琴谱,而且保存了《古冈遗谱》这一珍贵文献的精华。此谱才辑成,琴人便争相传抄,据载,当时“纸为之贵”。

  岭南古琴流传至今,仍被琴人承习的琴曲主要有出自《古冈遗谱》的《碧涧流泉》《怀古》《玉树临风》《鸥鹭忘机》《渔樵问答》《神化引》《双鹤听泉》以及名曲《乌夜啼》等。遗憾的是《古冈遗谱》元代刻本孤本已佚,无法全面领略其风貌,但从沿袭传承的前面几首琴曲来看,音韵古朴,节奏明朗,均为古逸清高之作,而且均保留着传统的演奏手法。早在抗战初期,岭南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在上海鼓奏这部《古冈遗谱》时,琴友李明德倚栏静听,曲终,李连呼“稀音,稀音,真是千古绝响”!并断为明代前琴谱无疑,李素以琴书自娱,不但琴道精深,且对历代乐曲声律极有研究,在上海颇负盛名。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音乐学院也多次派员向杨新伦咨询这部《古冈遗谱》情况,并请其抚奏,为其录音录像,旋经北京古琴古谱专家鉴定,认定《古冈遗谱》为广东所仅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不失为祖国琴谱中一件瑰宝。

  杨新伦先生将岭南琴风总结为“刚健、爽朗、明快”六字真言,要求琴学后辈谨记恪守,万变不离其宗。鼓琴时,要临琴端坐,待呼吸舒徐,然后下指,做到气音结合,万念归一,进入曲境,右手操琴,手贵平直,中锋下指,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环环紧扣,左手并发清音,如吟苦揉,圆而不滞,左右刚柔并济,损益相当,轻而不浮,重而不浊,疾而不乱,缓而不断,方能工妙入神,扣人心弦。

  岭南琴人操琴恪守“少上、多弹、慢对、勤学”的八字要领。强调学琴要循序渐进。刚操一曲,火候未纯,又弹别调,这样欲速则不达,如浮光掠影,水过鸭背,始终弹不好一曲。因此必须专注一曲,一曲有成,再转弹他调,这叫“少上”;拳不离手,调不离琴,千拈万拨,朝夕勤操,百弹不厌,这叫“多弹”;多动脑筋,细审指法,领略神韵,属正属变,类宫类商,一操有一操的意境,一段有一段之情景,个中奥妙,心领神会,这叫“慢对”;至于勤操恒习,可融百操之款曲,萃一操之精华,这叫“勤学”。这是杨新伦先生沿承下来的授琴要旨。

  岭南琴曲保留了唐宋古朴的遗风,经过元明清广东琴人据该谱本的不断研究发展,其中融会了当地的语言特色和民间音乐,在演奏上,具有刚柔并济、活泼明朗而富于装饰(特别是倚音的运用)的特点。另外,在乐句的进行中,上行或下行中,很少直截了当地取音,而多曲折迂回地进行。这与广东音乐的特色十分吻合。如琴曲《碧涧流泉》,全曲为三段体(ABA)结构,由慢到快,由快转缓,后归平静,多次运用虚罨手法,跌宕起伏,虚实相映,使人如入深林,如临清泉。又如岭南代表琴曲《乌夜啼》,是国内唯一有师承指授,代代相传下来的曲子,指法传神,节奏明快,全曲跌宕有致,充满了奇音雅趣,音冽而味隽,令人回味无穷。

  岭南琴人自创琴曲亦十分注重节奏的巧妙运用,如明末陈子升之《水东游》、清代黄文玉之《猿啼秋峡》和黄炳堃之《南湖秋雁》《赏荷》等曲,表现主题明显,指法技巧精到,旋律流畅,并能不着痕迹地融入地方特色。足见作曲技巧之高深。其中陈子升为让后人不悖其曲调原意,在《水东游》琴曲指法旁注有许多表示节拍的符号,包括圆圈,黑圆点,三角框,单、双竖线,指法间单横线等,说明早在明代,岭南琴人便对古琴音乐节奏的处理非常重视,这对一些至今仍坚持“古琴非音乐论”的观点是一个有力的驳斥。

  以上是笔者对岭南古琴艺术渊源及琴曲演奏风格的一点简介。意在抛砖引玉,嘤鸣求友,渴望海内外琴家贤达,提掖教正。

  作者:吕宏望

  来源:《岭南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