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2022-01-10 来源:本网

  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海陆丰是大革命时期广东农民运动的发祥地,也是著名农民运动领袖彭湃的家乡。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5月和9月,海陆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先后举行了两次武装起义,但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下,均告失败。

  1927年10月上旬,南昌起义部队1000多人在董朗(叶挺部第二十四师第七十团团长)的率领下从潮汕撤退到陆丰,与中共东江特委取得联系后进入海陆丰两县交界的朝面山和惠阳中洞。与此同时,彭湃根据中共广东省委指示,积极策划准备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

  10月25日,彭湃发布举行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命令,10月30日,起义部队和海丰当地农军首先在该区庵前村举行暴动,乘胜占领公平镇,随后占领梅陇、汕尾等地区。几天之内,海陆丰农军与起义部队密切配合,占领了海陆丰两县大部分区乡,以及惠阳的高潭区、紫金的炮仔区和五华的部分地区,取得了起义的胜利。随后,中共广东省委立即对海陆丰党组织作出指示:迅速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组织苏维埃,乡区当即以当地之农民协会接收政权,实行分配土地,严厉镇压土豪劣绅。中共广东省委直接指派彭湃任中共东江特委书记,领导筹备召开两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建立苏维埃政权。

  11月13日至16日,陆丰县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陆丰县苏维埃政府。惠阳高潭区苏维埃政府亦于此期间成立,是海陆丰根据地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最早一批成立的区级苏维埃之一。11月18日至21日,海丰县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海丰县苏维埃政府,标志着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海陆丰根据地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海陆丰苏维埃成立后,通过了《没收土地案》等八项决议案,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军事占领以及各项建设工作,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上保证工农兵真正当家作主。《没收土地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土地革命纲领,拉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的土地革命运动的序幕。

  海陆丰苏维埃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中国最先竖起的苏维埃旗帜,是党领导下的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1927年12月12日出版的第8期专文指出:海陆丰苏维埃政府为“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是中国破天荒第一次的苏维埃”。

  苏维埃政府的“管家”——陈子岐

  昔日的“管家”,指的是官僚或富室大户管理家务中地位较高的仆人。而陈子岐这位海丰县苏维埃政府经济委员会主席,扮演的就是“管家”的角色。所不同的是,他是苏维埃政府的“管家”。

  陈子岐,1889年9月13日出生于海丰县联安白町乡一户贫农家庭。7岁时,他就替人家放牛,后来跟随祖父到香港打工,吃过苦受过难,目睹英国殖民者的横行霸道、耀武扬威,从而激发出革命情绪和爱国热情。在革命信仰的感召下,陈子岐毅然离开繁华的香港,返回海丰参加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积极参与农运宣传,开展组织农会等工作。1925年,陈子岐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斗志高昂,随后投身到海陆丰三次武装起义之中。1927年11月,海陆丰苏维埃政权诞生了,陈子岐当选为海丰县苏维埃政府委员、经济委员会主席。

  万事开头难,崭新的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陈子岐要处理的事情千头万绪:没收地主豪绅的财产,安排红军生活的供给,分配各单位物资,等等,都需要他亲力亲为。事务不仅烦琐,而且繁重,可谓日理万机。当时,乡村的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夙愿,踊跃向农会缴交公粮,粮食一时堆积如山。然而“管家”陈子岐身材消瘦,面颊潮红,却眉峰紧蹙,一点都笑不出来,终日忧心忡忡:倘若敌人进行反攻,一旦政权易手,眼前这些粮食岂不是落入敌人的虎口吗?于是,陈子岐未雨绸缪,想方设法组织人力和船只,把3000多担(1担约相当于50公斤)稻谷赶紧运送出海丰,转移到陆丰县碣石镇出售,筹集白银1万余元,便于携带,以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当苏维埃政府财政紧缺,捉襟见肘的时候,陈子岐慷慨解囊,竟然把家里的积蓄全部捐献了出来,为保护红色政权竭尽全力。苏维埃政府诞生后,国民党反动派惊惶不已,便赶紧调集军队,进行疯狂的镇压和血腥的杀戮。革命失败后,陈子岐一家人都遭到报复。1930年,陈子岐的妻子张淑贞被国民党军抓捕到海城坐牢;幼弟陈可惨遭杀害,年仅14岁;家乡联安白町村的房屋也难逃厄运,被反动军队纵火烧掉了。母亲和唯一的儿子背井离乡,惊慌失措,逃难到香港,寄宿在朋友的家里,过着漂泊的生活。这段时期,陈子岐由于劳累过度,体重锐减,夜间盗汗,咳嗽出来的痰带着鲜红的血丝。显然,他的肺结核已病入膏肓。

  一次,陈子岐秘密到香港采购一批急需的药品等物资,诸如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都是治疗肺结核病的药品,然而,陈子岐克己奉公,廉洁自律,从来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私心杂念,更没有挪用珍贵的药品来给自己治病。陈子岐早出晚归,忙碌得无暇抽身,就连前去探望滞留在香港的母亲和儿子,也没能留些生活费。

  事后,陈子岐眼眶红湿,喉结蠕动了一阵,才惭愧地说:“我也知道母亲和家人生活很苦,但游击区的伤病员现在急需药品。我们出来不容易,现在只能从革命的大处着想,老母亲和家人,只好靠亲友们想办法帮忙了。”节约好比针挑土,浪费就如水推沙。1938年9月24日,陈子岐的肺结核病严重恶化,在越南河仙市“万和堂药材店”的分店里离开人世。陈子岐这位苏维埃政府的“管家”,默默操劳,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光在静静地流逝着,年复一年,冬去春来十九载。1957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陈子岐为革命烈士。

  来源:方志广东微信公众号、《百年扬帆——粤学党史粤爱党·打卡广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