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桥,鉎牛

2021-08-19 来源:本网原创稿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是我国著名古桥。广济桥位于潮州城东门外,横亘于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广济楼,南顾凤凰洲,北仰金城山,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潮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

  广济桥创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初为浮桥,经过历代频繁的修理,至明嘉靖九年(1530年),该桥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韩江为粤东水运干道,为方便船只过往,浮桥采用启闭式,定时断开放行。桥梁专家茅以升院士称其为“世界上较早的‘开合桥’”,是“我国桥梁史上的一个特例”。

图片

金色湘桥(温亿中 摄)

  鉎牛是广济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清雍正年间。雍正二年(1724年),韩江水漫,潮州知府张自谦甚是头疼。雨势蔓延不止,东岸石墩早被冲没,桥畔那传说是韩湘子手书的“洪水止此”大碣亦在康熙年间遗失,民众惶恐,以为从此便水灾难挡,官府背负巨大舆论压力,遍求石碣却不得。为稳定民心,知府张自谦决定铸两只鉎牛放在桥的东西两边,以牛代碣,盼能“镇桥御水”。

  铸牛资金不够,张自谦便倡议当地士绅捐款,各方纷纷响应。至于谁来铸牛,张自谦想到了邓登荣。据载,在张自谦还未发达时,一天在潮州客栈里结识了大埔炉商邓荣登,邓荣登发现他囊中羞涩,便慷慨解囊助他回山西家乡。现在邓家家道中落,积欠了不少炉饷。听说了邓家现在的处境后,为报答昔日襄助之恩,张自谦便将铸牛工程交给邓荣登来做了。铸牛工程完成后,邓荣登才完成积欠炉饷的缴纳。

图片

铸于清雍正二年(1724)的鉎牛

  鉎牛日夜卧广济桥,望韩江水,被寄予守护桥梁与一方平安的美好愿望,但鉎牛实为生铁而已,在洪水急流面前无能为力,且自身难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夏秋,淫雨大水,江东堤溃,广济桥墩多圮,鉎牛失其一。”(光绪《海阳县志·前事略二》)“桥东岸鉎牛,自道光二十二年大水决桥墩失去,遍寻不见。今鉎牛惟西岸有之。”(光绪《海阳县志·杂录》)。这只鉎牛虽离开了广济桥,但它留在了潮州人的歌谣中:

  潮州湘桥好风流,

  十八梭船廿四洲。

  廿四楼台廿四样,

  二只鉎牛一只溜。  图片

《海阳县志·舆图》红框内为“湘桥”

  留下来的那只鉎牛,立于西岸,是广济桥上独有风景,但也历经劫难。抗日战争期间,日军轰炸潮州,鉎牛左耳左额受损。

  1958年,广济桥改建清基过程中发现那只“溜”入江中的东洲鉎牛被沉压在桥墩之下,便把它打捞上来,将它与西洲鉎牛一并置放于东门楼两侧。但后来,这两只鉎牛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20世纪80年代初,潮州市委提议恢复广济桥鉎牛,许多热心市民亦积极提供鉎牛相片,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依原样重铸成两只鉎牛。为尊重“二只鉎牛一只溜”的历史,一只鉎牛立于广济桥西洲,另一只鉎牛则立于砚峰山巅上。1994年,砚峰山巅上的鉎牛移到淡浮院正座前面,成为淡浮院一大景观。

  明代李龄说:“吾潮之胜状,在于广济一桥。”1988年3月,广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次修复,重现了广济桥梁舟结合、重瓴联阁的独特风姿,如今的广济桥依然横卧韩江,鉎牛静静守着广济桥,鉎牛与广济桥的新时代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