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广东三大廉吏

2022-09-27 来源:本网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 , 虽然出现了不少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 , 但也不乏廉洁为民的清廉官吏。这些廉洁官吏的个人品质作为一种历史文化 , 历代相传 , 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贤臣良相、幕僚宾客 , 成为时代的社会道德楷模。在明清两朝中 , 广东就出现了周新、海瑞、陈瑸等几位闻名全国 , 留芳后世的廉吏。他们的道德行为 , 是岭南人传统道德的精华 , 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周新 , 广东南海人 , 是明朝初年一位刚正不阿、善于断案的廉吏。洪武年间曾任大理寺(明朝三法司之一)评事 , 以“善决狱”而闻名京师。明成祖即位后 , 改任监察御史。他不避权贵 , 对不法之官多所弹劾 , 故“贵戚震惧”, 视其为“冷面寒铁”。后来 , 周新擢任浙江按察使 , 他在任内公正无私 , 明察秋毫 ,审理了不少疑案错案 , 深得人民的称颂。

  海瑞 , 原广东琼山县(今属海南省)人。其先祖南宋时由福建入迁广东 ,居于番禺。洪武十六年 , 其高祖从军海南 , 落籍琼山。海瑞是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清官 , 在嘉靖至万历年间 , 他先后任过知县、户部主事、大理寺左右丞、应天巡抚、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南京吏部右侍郎等职。海瑞生活的时代 , 正是明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时 ,“皇帝昏庸 , 朝政腐败,吏贪官横 , 民不聊生”。海瑞摧豪强 , 抚穷弱 , 与贪官吏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对于昏君 , 他敢于冒死犯颜直谏 , 指斥时弊 , 表现了铮铮铁骨精神。他清正廉明 , 刚直不阿 , 被百姓视为清官的典范。

  陈瑸 , 广东海康县(今雷州市)人 , 清朝康熙三十三年进士 , 历任福建古田知县、台湾知县、刑部主事、四川提学道、台湾厦门道、偏沅巡抚、福建巡抚等职 , 并曾兼摄闽浙总督。陈瑸体恤民情 , 均平赋役 , 捐资为家乡修建海堤 ,在台湾兴办学校 , 发展台湾的文化教育事业。他崇尚节俭 , 不贪一分一毫 , 被康熙皇帝誉为“清廉中之卓绝者”, 死后赐谥号“清端”。

  综观周新、海瑞和陈瑸的事迹 , 他们都有以下共同之处:

  (一)勤于理政 , 为民兴利除弊

  周新、海瑞和陈瑸都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 , 他们都兢兢业业 , 勤于理政 ,力求在任内多为民众办事。

  陈瑸每天昧爽治事,夜分始罢,一切政务他都亲力亲为。当官近二十年时间,所有文件案牍皆亲手经理 , 从不让幕客代劳。他任台湾知县时 , 常常夜间独自巡行 , 深入民众 , 询问父老疾苦。

  周新也常到所属州县巡视 , 有时还微服私巡 , 深入民间了解实情。一次 ,他提前通知某县将前往巡视 , 然后微服先行到达该县 , 因故触犯了县令 , 县令欲拷治之 , 但考虑上级官员即将到来 , 暂将他关进监牢。周新在狱中向诸囚徒了解情况 , 掌握了县令贪污枉法的事实。这时 , 他才向狱吏公开自己的身份。县令知道后 , 慌忙叩头谢罪。周新即向朝廷弹劾该县令 , 把他罢了。

  深入实际 , 深入民间 , 掌握第一手情况 , 针对时弊提出改革的措施 , 这是他们不同于其他官员的地方。他们还以兴利除弊为首务 , 多次上疏朝廷 , 请示革除积弊。海瑞的犯颜直谏是世人皆称道的。

  明中叶以后 , 朝政腐败 , 皇帝长期不理朝政 , 官吏贪欲横流 , 社会矛盾尖锐。为了革除社会积弊 , 以利于社会发展 , 海瑞在任户部主事期间 , 曾向皇帝上疏 ,评论朝廷施政得失。他劝谏皇帝不要崇信道术 , 去除奢靡 , 振作精神 , 整顿吏治 ,以苏民困。因此触怒了皇帝 , 被囚下狱。海瑞早把生死置之度外 , 上疏前 , 他已托人买好棺材 , 吩咐好后事。为了国家和民众 , 他不怕丢乌纱帽 , 更不惜舍弃生命 , 被人称为“铮铮一汉子”。后因皇帝驾崩才得以出狱复官。

  陈瑸任官期间 , 亦敢于直言时弊 , 多次上疏朝廷。他在任偏沅巡抚(康熙时驻湖南长沙府 , 雍正初改为湖南巡抚)时 , 曾提出十条建议 , 其中有要求废止征收赋税时额外加收火耗银;严禁滥用酷刑;惩办贪官;反对上级官僚收受下级官僚送礼等建议。在任福建巡抚期间 , 针对海道不宁、商船遭劫的情况 ,他又提出“会哨之法”, 由官兵船只护卫 , 商船结队出海。此措施有利于海上运输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由于陈瑸生活在康熙年间 , 康熙皇帝是个开明之君 ,他的不少建议都得到皇帝的支持和采纳。

  田地和赋税问题是封建社会中涉及各阶层利益的重要问题 , 也是贯穿封建社会始终的严重社会问题。朝廷的无限需索 , 各级官员的贪婪侵占 , 往往令平民百姓负担沉重 , 或是失去田产 , 无以为生 , 或是无法缴纳赋税 , 走投无路。一些有识之士往往会从稳定社会的大局出发 , 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出一些均平赋役、限制大地主强霸民产的措施,并将之付诸实施。海瑞和陈瑸在其任内,都实行了均平赋役。

  海瑞在任浙江淳安县知县时 , 针对当地赋役负担不合理 ,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而不纳税或少纳税、贫苦农民地少或无地却要承担很多赋役的情况 , 实行清丈土地、均平赋役 , 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在任应天巡抚期间 , 为解决苏松四府绅衿地主依仗权势劫掠民田的问题 , 海瑞准许失地的农民告状 , 并勒令霸产者退还田地 , 即使是权势之人也不例外 ,“贫民田入于富室者 , 率夺还之”。

  陈瑸在任福建古田知县时 , 当地一些大地主为逃避赋役 , 采取各种办法把赋役负担转嫁给百姓 , 造成赋役轻重不均 , 百姓无以为生 , 纷纷逃亡。陈瑸一到任 , 即下令禁止大地主逃避赋役 , 减轻百姓的额外负担 , 使“民以苏息”。

  水利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 海瑞和陈瑸都曾为民众兴修水利。海瑞在应天巡抚任上 , 曾主持疏浚吴淞江、白茆河。隆庆三年 , 海瑞到任后 , 正值吴淞水灾 ,“饥民汹汹”。为整治吴淞江 , 海瑞亲自巡察踏勘 , 多方筹措经费。他不但“分毫无取于民”, 而且精打细算 , 不妄用工程之费 , 节省大量开支。此工程难度大 , 曾有议浚者 , 但始终未能解决问题。民间流传“帷海龙王始开得耳”。海瑞亲督工程 , 不旬月 ,“役成而民不劳”, 有官员惊叹曰:“万世功被他成了”。当地百姓都十分感谢海瑞的功德。

  陈瑸在康熙年间亦为家乡雷州半岛修筑东洋塘一带的堤岸操劳。雷州半岛东洋塘一带堤岸连接着海康和遂溪两县 , 因海潮冲击 , 经常崩溃 , 海潮泛滥 , 淹没农田。看到家乡人民受苦 , 陈瑸心里十分难过 , 他上疏皇帝 , 陈述了当地百姓受海潮侵犯之苦 , 奏请修筑海堤。他除请求从其节余的公费银中拨支工程费外 , 还拿出自己的俸禄银 , 捐作修堤之用 ,“堤岸自是永固 , 乡人蒙其利”。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 这是海瑞和陈瑸造福于民的又一功绩。海瑞曾做过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 , 他提出了改革县学的主张 , 还教育学生要做正直之人。有一次 , 御史巡视学宫 , 学官们都伏跪迎接 , 但海瑞却不跪 , 直挺挺地站着 , 他对御史说:“如果是到台院 , 我一定以礼拜见 , 但这里是师长教士子之地 , 不应屈体。”他以自己的行动教育学生不在上级面前卑躬屈膝 , 给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

  陈瑸在台湾和福建任职期间 , 十分注意发展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当时 ,台湾远离大陆 ,“番民杂处”, 经济文化都较落后 , 陈瑸“以兴贤育才 , 劝相农桑为先”, 兴建学校 , 传播文化。政事之余 , 他与学校生员讲授学问 , 促进了台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 被时人称为“海外邹鲁”。调任福建巡抚后 , 他奏请重修了建阳县考亭书院。

  周新、海瑞和陈瑸等廉吏勤于职守 , 兴利除弊 , 这对于局部地区生产关系的某些调节及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秉公执法 , 严惩贪官

  周新、海瑞和陈瑸都是刚直之人 , 他们敢于向社会的恶势力作斗争 , 敢于惩治贪官污吏 , 秉公执法 , 不避权贵。

  周新曾是执掌地方司法大权的浙江按察使 , 他十分擅长侦查办案 , 能够通过一些蛛丝马迹 , 深入侦破疑难案件 , 做到办案准确 , 不冤枉好人 , 在百姓中甚有口碑。当周新即将就任浙江按察使的消息传到浙江时 , 久系狱中的冤民都高兴地说:“我得生矣。”周新到任后 , 即审理冤狱 , 使受冤之人得到平反昭雪。对于贪官及依附权贵、横行霸道、鱼肉百姓之人 , 周新则坚决查办。一次 , 权势熏天的锦衣卫指挥纪纲派一亲信千户到浙江缉事。此人倚仗主人权势 ,“攫贿作威福”, 周新欲按治之 , 岂料此人闻声遁去。后来周新进京办事 , 在涿州遇见此千户 , 即将其捕系州狱。此人再次逃走 , 并诉于上司纪纲 , 纪纲恶人先告状 ,向皇帝诬告周新。明成祖不辨是非 , 命人逮捕周新。朝廷上 , 周新伏陛前大声抗诉:“陛下诏按察司行事 , 与都察院同 , 臣奉诏擒奸恶 , 奈何罪恶臣?”皇帝愈怒 , 命戮之。临刑前 , 周新正义凛然 , 大声高呼:“生为直臣 , 死当作直鬼 !”如此清官 , 却被冤杀了。为惩治不法之徒 , 他不避权贵 , 更不怕被杀头 , 表现了满腔热血、坚贞不屈、为国为民、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精神 , 这与海瑞甘冒杀头之罪、犯颜直谏、刚直不阿一样撼天地 , 泣鬼神。

  海瑞也很注意刑狱 , 审理案件注重调查研究 , 对每个案件都要求有真凭实据 , 判决合情合理 , 决不草菅人命 , 冤枉好人 ,“法加于所当加者”。他在知县和巡抚任上 , 处理了许多积案 , 昭雪了许多冤狱。对为非作歹之徒 , 无论是什么人都要把他绳之以法。他在兴国任知县时 , 有两个名叫张豹和张魁的人到兴国以买木材为名 , 招摇撞骗 , 无恶不作。海瑞知道后 , 派人传讯他们。他们仗着其叔父曾任兵部尚书(此时正在南昌养老)不肯来 , 海瑞把他们抓起来送府治罪。谁知其叔买通有关衙门 , 把两人放了。海瑞对这种包庇恶人的做法十分气愤 , 于是写信给上司 , 据实上报二人罪行 , 由于海瑞的据理力争 , 终于把两人判了罪 , 平了民愤。海瑞严惩贪官 , 不避权贵是出了名的 , 他说:“本院知惜民财 ,知有国法 , 不知其为京堂、为科道、为部署也。”不管职位多高 , 只要违法 ,都要追究。他在应天清查兼并民田时 , 就连曾权倾朝野、任过内阁首辅、后罢相乡居的徐阶也敢于太岁头上动土。徐氏一家在苏松地区占夺田地二十多万亩 ,海瑞毫不讲情面 ,“按问其家无少贷”, 令其退田还民。

  陈瑸对横征暴敛、为害百姓的官吏也疾恶如仇。他任偏沅巡抚时 , 湖南湘潭知县王爰溱贪赃枉法、盘剥百姓 , 他一经查明 , 即上疏朝廷将其革职查办 ,连知情不报、徇私包庇的长沙知府薛琳声 , 也被他弹劾 , 降职三级。

  周新、海瑞和陈瑸在严明执法方面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

  (三)廉洁奉公 , 不谋私利

  周新、海瑞和陈瑸在清廉自律方面也很值得称道。

  周新虽位居高官 , 却从不聚敛钱财 , 过着俭朴的生活,连其妻也很有节操。周新未做官时 , 她靠缝纫自给。周新做官后 , 她仍十分节俭。有时一些官员家眷宴请她 , 她也是荆钗布裙 , 犹如“田家妇”。而同时赴宴的其他官夫人皆衣着华丽 , 见周新妻子如此穿戴 , 十分惭愧 ,“尽易其衣饰”。周新死后 , 并未留下多少家财 , 其妻返归广东 , 生活贫寒 , 广东巡抚杨信民景仰周新的为人 , 称周新为“当代第一人”, 对其妻时时给予帮助接济。

  海瑞一生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 自己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 ,“布袍脱粟 ,令老仆艺蔬自给”。他从不贪财 ,“俸薪外丝毫不侵”。直到去世时 , 还是“家无长物”, 只是“先人敝庐”“薄田数亩”。其居室内只是“葛帏敝籝 , 有寒士所不堪者”,“检箧内仅禄金一十余两 , 绫紬葛各一”。其身后还得靠同僚们凑钱入敛。

  陈瑸认为 ,“凡为民牧 , 宜安俭朴”。他虽一再升迁 , 位高权重 , 生活也十分简朴 , 布衣素食 ,“官厨惟进瓜菜”。起居止一厅室。对于公家的钱财 , 他不贪一厘一毫。他说:“贪官不在所取之多寡 , 取一钱即与取千百万金等。必一钱不取 , 方可谓之清廉。”他在台湾厦门道任内 , 照旧例应得三万两银 , 但他全部归公 , 用于修理炮台等公事。他任福建巡抚时 , 节余了一万三千四百多两公费银 , 临终前 , 他留下遗疏 , 将此款全部解送京师 , 作为巩固西北边防之用。而自己却身穿绨袍 , 覆以布衾与世长辞。“同僚入视者 , 莫不感泣。”周新、海瑞和陈瑸的刻苦操守 , 实在感人至深 , 他们堪称封建时代清廉的典范。

  明清时期 , 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时期 , 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济的迅速发展 , 农业商品化的加强 , 商业贸易的繁荣 , 人们的价值取向也随之改变。发财致富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 不少人因经商或发展商品生产而致富 ,“腰缠万贯”已不足为奇。而同时 , 由于吏治的腐败 , 不少贪官污吏凭借手中的权力鱼肉百姓 , 聚敛了大量的财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 , 周新、海瑞和陈瑸何以能坚守贞操 , 位高权重而不谋私利 , 生活简约俭朴 , 为国为民而不怕丢乌纱帽 , 甚至不怕坐牢杀头 , 一生兢兢业业 ,这是值得今人借鉴与研究的。特别是这三位在明清时代闻名天下、流芳人世的大清官都出现在广东 , 这更值得我们将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加以研究。

  三位廉吏在广东的出现 , 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

  (一)明清两代广东经济文化的发展 , 孕育了优秀人才的出现

  三位廉吏除周新出生在经济较发达的南海县外 , 海瑞和陈瑸都是广东偏远地区之人。海瑞出生于被称为“遐荒绝徼”的海南岛 , 陈瑸出生于广东大陆西南边陲的雷州半岛。他们的成长 , 与广东当时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明清时期正是广东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 , 也是广东各地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时期。周新所在地南海县,地处珠江三角洲,紧靠广州这个岭南商业中心。珠江三角洲自两宋以来 , 大批的北方移民入迁 , 使该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人口的增加 , 蚕桑业、水果业及各种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发展 , 使该地区成为繁荣富庶之地 , 文化教育事业也跟着发展。对此 , 以往学者已有不少论述。周新出现在这一经济文化较发达之地 , 并不足奇。

  海南岛孤悬海中 , 与大陆隔着十八公里宽的琼州海峡 , 历来为黎族人聚居之区。由于交通不方便 , 海南岛上的黎族土著居民经济文化闭塞 , 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 , 长期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宋代以后 , 不少大陆汉族人移居海南岛 , 一些朝廷官员也被贬此地 , 他们把大陆的封建文化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这里 , 促进了海南岛的开发。特别像苏轼等文化之士在此兴办学校教化人民 ,使一些沿海地方出现了“雅俗衣冠文物 , 与中州等”的现象。自苏轼“讲学明道 , 教化日兴 , 琼州文人之盛 , 实自公启之”。到了明朝 , 海南岛有较大的改观。“明初改郡统之 , 生齿日繁 , 人文蔚起至号为海滨邹鲁。”沿海地区发展得更快 , 特别是海瑞祖辈落籍的琼山 , 位于海南岛的北端 , 与大陆距离最近 ,与广州和雷州半岛的海康等地的海上交通较方便 , 海上贸易也较频繁。在大陆商品经济的影响下 , 这里的商品经济也逐渐发展。到正德年间 , 琼山县的墟市已有三十九个。经济的发展 , 也带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据记载 , 从明初开始 , 海南各地都建立了学校 , 至成化年间 , 琼州府社学共一百七十九所 , 其中琼山县有八十一所,琼山的书院数也从宋代的三所增至明代的七所。海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的。

  海康县虽僻处西南边陲 , 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 浓厚的历史积淀 ,是孕育名人的土壤。雷州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 对外贸易曾一度繁荣。东汉年间 , 伏波将军马援曾在此留下踪迹。宋代大批闽人迁入 ,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 特侣塘等水利工程的兴建 , 使雷州城外万顷洋田变良田 , 从而使雷州享有“粮仓”美誉。寇準、苏轼、苏辙、李纲等十名朝廷贬官在此倡学兴教 ,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 十贤在雷州民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 人民构筑“十贤祠”、寇公祠、苏公亭等 , 以纪其功绩。明清两代 ,雷州经济文化有了较快的发展 , 特别是文化的发展较迅速。明代 , 雷州城有社学九所 , 书院五所 , 其中的雷阳书院在清代还发展为广东六大书院之一。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 因而培养了大批人才。自宋至清 , 海康县有进士二十一人 ,举人一百五十一人。陈瑸就是其中之佼佼者 , 他于康熙三十三年考中进士 , 从而开始了他的仕途。

  (二)儒家“民本”思想的熏陶及商品经济的影响 , 铸成了他们勇于兴利除弊和刚直不阿的精神

  在中国封建时代 , 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 不少读书人饱读儒家经典 , 儒家思想成为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儒家的“民本”思想对这三位廉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的“节用而爱民”, 提倡“敛从其薄”的主张 , 和孟子的“民为贵 , 社稷次之 , 君为轻”的思想 , 都经他们的亲身实践而落到实处 , 从而做到了抑制兼并 , 兴学施教 , 严惩贪官 , 平反冤狱。

  如海瑞从小就读儒家经典 , 并参加科举考试 , 对儒家经典或谓熟悉。其同郡人梁云龙撰的《海忠介公传》说海瑞“公生而秀挺 , 稍知识 , 直欲学做圣贤”。学习圣贤 , 以圣贤的思想治理天下 , 这是海瑞的理想。他赞美汉文帝“节用爱人 , 使天下贯朽粟陈 , 几致刑措”。指责嘉靖皇帝“一意修真 , 竭民脂膏 , 滥兴土木 ,二十余年不视朝 , 法纪弛矣”,是违反圣贤的思想的。他劝谏皇帝学习圣贤 ,置身于“尧、舜、禹、汤、文、武之间”。正是儒家思想的熏陶 , 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爱民为民思想。

  陈瑸也是通过科举考试而做官的 , 他对儒家思想也十分熟悉。在其康熙五十四年十月上奏的疏文中 , 充分体现了他爱民的思想。这是他在任偏沅巡抚时 , 经过深入调查 ,“咨询利病 , 采听舆言”, 针对时弊向皇帝上的建议除弊便民的疏文 , 共有十条建议。其中的条款有:(1)“禁加耗以苏民困”, 不准官府于正额赋税外加取钱粮;(2)“禁酷刑以重民命”;(3)“粜积谷以济民食”,在青黄不接时 , 由政府粮仓发粜粮食 , 至秋后买补还仓;(4)“置社仓以从民便”, 于各乡村设立社仓 , 令通省大小各官倡捐 , 并劝谕绅衿及好义富民量力捐入 , 以备灾荒之时 , 社仓的管理 , 听民自便 , 县官不得干预;(5)“崇节俭以惜民财”, 严禁官吏奢侈 , 以减少向人民的需索。这些条款 , 都涉及与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赋税、食粮和刑罚等问题 , 体现了他一切从百姓利益出发 , 处处为百姓着想的爱民思想。

  三位廉吏不但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 而且也受当时社会环境所影响。广东商品经济的发展 , 使人们的封建纲常伦理观念及封建等级观念发生了变化。社会的现实是,通过经商或发展商品生产而致富 , 人们就可以改变其社会地位 , 从贫贱之人上升为富贵之人 , 人的平等意识较强。海瑞就曾提出:“愿皇上以茅茨土阶之心居九重金阙。”要求皇帝把自己摆到平民百姓的位置上 , 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 , 不要高高在上。他还提出“欲安百姓 , 先守令;欲督守令,先司道;欲督司道 , 先抚按 , 而致望于阁部 , 诸大归本于君身 , 治安之要诚无易此”。要求百姓做到的 , 首先政府官员要做到 ;要求各级官员做到的 , 首先其上级要做到。如此提倡平等的思想能在当时提出 , 实属难能可贵。

  周新和陈瑸的思想 , 因材料所限未能详察 , 但从他们执法不避权贵 , 以及周新在皇帝面前敢于明辨是非的事实来看,他们的封建等级观念并不是很强的。

  (三)严格的自我约束 , 培养了他们廉洁奉公的道德情操要做到清正廉明 , 还与个人的思想和道德情操有关。只有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 才会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平时严于律己 , 加强自我约束 , 才能保持始终如一。

  海瑞和陈瑸的出身 , 对其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史籍记载来看,海瑞和陈瑸都出身寒微。海瑞虽出身望族 , 但到其父时已家道中落 , 其父只是一介穷书生 , 且于海瑞四岁时逝去 , 海瑞是由其母抚育成长的。陈瑸是“海滨务农之人 , 非世家大族”。这样的家世和出身 , 使他们能较多地接触社会实际,了解民间疾苦 , 看到天下间不平之事。大量的社会现实 , 使他们产生了要与世俗恶习划清界线的决心 , 立志做一个大公无私、清正廉明的人。如海瑞一生为官恪守着“清、勤、慎、节”四个字 , 为官清正廉明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 , 即使面临砍头丢乌纱帽 , 也不能使他屈服。

  陈瑸虽处顺境 , 不少事情都得到康熙皇帝的肯定和支持 , 他的操行也多次得到皇帝的赞赏,但他却不居功自傲,时刻不忘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做到“知谋国而不知营家 , 知恤民而不知爱身”。他的生活要求不高 ,“自奉惟草具蔬粝”。他从不考虑为自己谋取任何私利 , 将自己的精力用于为国为民之上。他认为自己有俸禄已足够了 , 无须再去贪占钱财。他曾面奏皇帝:“贪官不在所取之多寡 ,取一钱即与取千百万金等。必一钱不取 , 方可谓之清廉……臣曾任县令 , 便不至于穷苦。即不取一钱 , 衣食亦能充足。”康熙皇帝听到其死讯后 , 十分感叹 ,称赞曰:“今观其居官 , 实能践所奏之言。诚清廉中之卓绝者。”

  三位廉吏不但身体力行 , 而且注意管束好家人及下属。周新的妻子荆钗布裙赴宴 , 不以官太太自居 , 海瑞令家僮樵采 , 只买两斤肉为母亲做寿 , 陈瑸严禁下属请客送礼和收礼 , 都反映了他们严格管好家人及下属的良好作风。

  只有自身正 , 才能敢于行 , 与不法行为作斗争 , 只有严格的自我约束 , 才能拒腐防变 , 出污泥而不染。他们的清风亮节正是源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周新、海瑞和陈瑸都是封建时代的廉吏 , 虽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无可避免地带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 所做的一些事情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 , 但是,我们不要苛求古人。有学者指出 , 在封建时代 , 政治大多是昏暗的 , 官场从来是污浊的。不少官员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 巧取豪夺 , 加深了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廉吏作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 他们以国家的安危和天下百姓的稳定为己任 , 虽说他们有效忠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面 , 但他们能在一定的权限内和一定的地区范围内 , 为缓和这种对立而努力 , 从而使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得到局部调整 , 为百姓减轻负担 , 兴利除害 , 因而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效果或许很小 , 但都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不可抹煞的促进作用。

  他们的历史活动获得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 在客观上顺应着历史前进的趋势。他们是中国统治阶级内部要求进步的一部分人物 , 是中国历史上“上下求索”、为治国治民作出努力的历史人物。拂去他们身上积淀的历史灰尘 , 还原他们的历史形象 , 对于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大干部和群众来说 , 也不失为一面镜子。

  来源:《岭南文史》杂志

  作者:高惠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