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璇秋与潮剧

2022-07-08 来源:本网

  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剧代表性传承人、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于7月2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8岁。姚璇秋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潮剧演员杰出代表,从青年到中年,再从中年到老年,从艺70载,她的名字与潮剧紧密联系在一起。

《辞郎洲》饰陈璧娘。资料图片

《辞郎洲》饰陈璧娘。资料图片

  姚璇秋以艺术手段塑造出的王金真、苏六娘、黄五娘、陈璧娘、江雪琴、王凤来等各种女性舞台艺术形象,富有鲜明的个性、地方特征和时代精神,组成了当代潮剧舞台人物形象的艺术画廊,让潮剧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艺术活力。

  姚璇秋一生为潮剧发展、弘扬与传承作出了杰出贡献,去世前几天还在为潮剧事业发展而奔波。6月26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的第二十一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团长暨秘书长会议上,她代表汕头向广大海内外乡亲发出到汕头参加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的“2024之约”。

  “我这一生都属于潮剧。像我这样的年龄,很多人都是在家安度晚年,我却依然为了潮剧事业南北奔波。但是为了剧种我愿意,只要潮剧有需要,我随时都会站出来。”“希望你们爱这个剧种,喜欢潮剧,不忘初心,好好学习,将来也要把潮剧一代一代传承好。”姚璇秋生前的谆谆教诲,时常回荡在广大潮剧艺术工作者心间,勉励大家不忘初心,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做德艺双馨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将古老的潮剧艺术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

姚璇秋一生为潮剧发展、弘扬与传承作出了杰出贡献。  南方+ 张伟炜 拍摄

姚璇秋一生为潮剧发展、弘扬与传承作出了杰出贡献。 南方+ 张伟炜 拍摄

  潮剧新生 蓬勃发展

  但凡熟悉姚璇秋的人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前,潮剧戏班施行童伶制。这些戏班的传统做法是将不识字的孩子买进来,严酷训练几个月后就推上舞台。一登上舞台,童伶就是替戏班班主挣钱的劳动力。他们必须在教戏先生的教鞭下边演边学,从跑龙套唱成角儿。

  沈湘渠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剧省级传承人、广东潮剧院著名剧作家和理论研究专家,他对于潮剧童伶制颇有研究。“旧社会时生活艰苦,多数家庭穷困潦倒,有的父母迫于无奈才送小孩去学戏。那时候戏班唱戏的都是小男孩,童声、童真和童趣以及由此产生的稚气艺术是童伶戏的商业卖点,具有一定的市场。”沈湘渠指出。

  1951年的一场改革,让潮剧获得了新生。这一年,中央人民政府发起的“改人、改戏、改制”的戏改运动,一批文化人作为新文艺工作者参加潮剧的改革,废除了童伶制,剔除了剧目的封建糟粕,净化了舞台,并且招收大量女青年当演员,改为成人演戏。当时,对传统艺术充满敬畏的姚璇秋曾担心在童伶制下会挨打,这一改革消除了她的顾虑。

  《潮剧志》(1995年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写道:“1951年6月28日和29日,潮剧界在汕头市大观园戏院召开废除童伶制、烧毁卖身契大会,各潮剧团共400余人参加,当场烧毁老玉梨、老三正顺香两个戏班29名童伶的卖身契,其他各戏班的童伶卖身契也陆续被烧毁。老源正、老正顺等六大戏班先后成立工人管理委员会,改革班主所有制,选出演职员信任的人员管理剧团,招收大批女青年当演员,改革由成人扮演生、旦角色。”

  “这把具有象征意义的火,彻底烧毁了在潮剧绵延一个半世纪以上的童伶制。自此之后,童伶制作为潮剧历史负面的一页翻了新篇。这种长期存在的制度,探索其成因和运行方式,廓清其内涵与外延,对促进潮剧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沈湘渠在其著作《潮剧童伶制考评》中如是评价。

  1956年4月,由广东省戏曲改革委员会粤东分会和职业剧团办事处联合创办了汕头专区戏曲演员学习班,一批批在职的青年演员和具有一定艺术潜质的学院轮流到学习班培训,为潮剧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音乐、剧本的改良,演员文化素养的提高,使得潮剧迈进了1956年至1966年的“金色十年”,潮剧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完成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飞跃。

姚璇秋亲自给青年演员授艺,传承《扫窗会》。资料图片

姚璇秋亲自给青年演员授艺,传承《扫窗会》。资料图片

  唱响南北 声动九州

  让潮剧声名远扬的,还得从1957年潮剧团首次赴京汇报演出说起。这一年的4月27日,广东潮剧、琼剧、汉剧一起组成广东潮琼汉剧赴京汇报演出团,到北京汇报演出。当时的姚璇秋进剧团不到4年,就被选中,主演的剧目就有《扫窗会》《苏六娘》《陈三五娘》。汇报演出团于4月27日抵京,一直到6月7日离京,在北京一共待了42天,三大剧中一共演出48场,其中潮剧演出27场。

  首次上京演出,潮剧一炮打响。潮剧团在完成演出任务之后,时任中国剧协主席田汉为潮剧赋诗:“争说多情黄五娘,璇秋乌水各芬芳。湖边细柳迎玉佩,江上名桥走凤凰。法曲久曾传海国,潮音今已动宫墙。难忘花落波清夜,荡气回肠听扫窗。”

  正是因为首次的成功演出,潮剧给京城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才有了1959年潮剧的第二次进京,潮音再度唱动众人。后来,姚璇秋更是多次随剧团到大江南北巡演,以及到异国他乡访问演出,每到一处当地华人纷纷争看姚璇秋。彼时,姚璇秋的表演和唱腔已经日渐成熟。

  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潮籍作家黄剑丰在其著作《潮音曼舞动京华——姚璇秋传》中写道:“这个藏身省尾国角的古老剧种向来鲜为人知,500多年来在潮汕地区以及潮人的圈子里演出,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借助新社会改革发展的契机,进行‘改戏、改人、改制’,从潮汕的乡村一下子唱到了首都北京。同时,通过在全国重点城市的巡演,让国人认识了潮剧,凸显了潮剧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初心不改 为民而唱

  回望姚璇秋的演艺生涯,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她艺术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见过童伶制演员的悲惨生活,也亲身体验到了在党的领导下,废除童伶制为古老剧种带来的全新改变。”姚璇秋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说过,党领导下的潮剧,建立了现代化的演剧机制,让古老的潮剧面目一新。

  1956年,追求进步的姚璇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对她往后的从艺道路带来深远影响。姚璇秋曾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平静地说:“在入党的那一天,我就下定决心这辈子要为潮剧事业奋斗终身,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我对潮剧的初心不改。”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不忘初心的姚璇秋,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以潮剧为媒更好地去传播红色文化。她曾出演过多部红色革命题材现代戏,例如潮剧《江姐》中第一代“江姐”江雪琴。姚璇秋通过朴实无华而炉火纯青的表演,生动刻画了江姐这一伟大革命女性形象,得到海内外观众高度赞赏。之后,潮汕地区其他剧团也相继排演了该剧,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江姐》饰江雪琴。资料图片

《江姐》饰江雪琴。资料图片

  在担纲演绎江姐这一角色时,姚璇秋始终牢记熟读剧本的重要性。在她看来,无论作曲、导演还是演员都要熟读剧本。江姐是个有特殊身份的现代人物,她与普通人不同,她是能控制自己情绪的。她遭遇失去亲人大变故的同时,很快就抑制悲痛,在表演上应该表现出来。这些信息都是要熟读剧本后才能掌握、运用。

  姚璇秋对江姐这一角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现代戏没有长袍、长袖等戏服来遮掩,一些动作必须生活化,而这些生活化的动作来自舞台程式化的活用。”姚璇秋以戏中江姐晕倒的动作为例,她认为,如果用传统戏曲的程式来表现会显得过度,“演员只需要稍微弯腰,身体微微后倾,顺其自然来表现就可以。”

  后来,姚璇秋屡获各种荣誉,她都非常诚恳地说:“是党的教导让我在潮剧的道路上一走到底,是潮剧让我获得这些荣誉,没有潮剧就没有我姚璇秋。”在2021年8月15日“永远跟党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姚璇秋先进事迹分享会上,姚璇秋慷慨激昂地分享了自己的“初心之路”:“我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在党的领导下演好潮剧。我从事潮剧工作的时候,剧团所有共产党员都团结一心、认真工作。那时候在党的戏改会中开展戏改工作,改人改制改变一切,教大家怎样排好戏,这一切都是党的安排。”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姚璇秋用潮音凝聚潮侨心,自觉担当起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并始终无私扶持年轻一代。  南方+ 张伟炜 拍摄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姚璇秋用潮音凝聚潮侨心,自觉担当起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并始终无私扶持年轻一代。 南方+ 张伟炜 拍摄

  方传身教 亦师亦母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姚璇秋始终用潮音凝聚潮侨心,自觉担当起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无私扶持年轻一代。当时,姚璇秋自觉培养青年一代的人才来接班,例如培养了吴玲儿,将《陈三五娘》这个戏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她。

  “我经常听到姚老师的学生对她的评价——亦师亦母。姚老师既有老师的威严感,又有母亲的亲切感,关爱着自己的学生。姚老师不会摆什么大架子,我们平时习惯地称呼她为秋姨。”这是吴玲儿对姚璇秋的印象,“秋姨”这一称呼,也成为大家见到姚璇秋时的爱称。

姚璇秋为了潮剧发展力所能及地贡献余热。广东潮剧院供图

姚璇秋为了潮剧发展力所能及地贡献余热。广东潮剧院供图

  上世纪70年代末,彼时,潮剧发展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尽管如此,姚璇秋率先承担起培养青年人才、传承经典剧目的职责,培养了第二代接班人吴玲儿等新秀,师生在教学中探寻艺术真谛,潮剧的灵魂和精神由此得以薪火相传。

  1978年,姚璇秋将当时年仅19岁的吴玲儿收为徒,成为自己门下的第一名弟子。姚璇秋一丝不苟教导吴玲儿继承《陈三五娘》这个海内外驰名的角色戏,悉心栽培吴玲儿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二代“黄五娘”。不仅如此,在新加坡、泰国等地演出的时候,姚璇秋还主动将演出舞台让了出来,使年轻人有了表演的机会。

  吴玲儿回忆说:“姚老师教导我们一定要刻苦练习。她说,如果不好好练不会吃苦,那以后会后悔的,还说接班人要好好练,就靠你们传给下一代潮剧人了。说真的,如果没有姚老师的耐心培养,就不会有我们这一批接班人。她身上的优秀品质,是我们晚辈学不完的。”

  正如吴玲儿所说,姚璇秋身上有学不完的优秀品质,这点可从姚璇秋退休后所作的贡献中窥见一二。2000年,姚璇秋从剧团退休,可她退而不休,继续参与公益演出以及指导学生。2008年,姚璇秋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了发挥老艺术家“传帮带”作用,定居广州的姚璇秋每年往返汕头不下10次。2015年,姚璇秋艺术传习所成立,并入选文旅部“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项目。2016年,姚璇秋时年81岁高龄,仍亲自给广东潮剧院院属三个剧团选拔出来的一批优秀青年演员授艺、传承《扫窗会》。

  晚年的姚璇秋凭借其在潮剧70余年的耕耘,声名远播,功勋卓著,为潮剧捧回许多荣誉。不仅如此,多年来,经姚璇秋“传帮带”的一批批学生已成长为潮剧表演界的中流砥柱。在“传帮带”的过程中,姚璇秋也不忘教导学生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做德艺双馨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

  2021年4月,汕头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戏曲学院合办中国戏曲学院首个全日制潮剧本科班。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奋斗,汕头有28名潮剧学子被录取。收到中国戏曲学院录取通知书的当天,潮剧学子带着通知书回到汕头文化艺术学校与姚璇秋相聚。在学校里,姚璇秋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简短的指导训练,并寄语学子们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不断提升艺术素养,弘扬潮剧艺术,学成归来后为潮剧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姚璇秋与被中国戏曲学院录取的学员们合影。林蓁 摄

姚璇秋与被中国戏曲学院录取的学员们合影。林蓁 摄

  声音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姚璇秋先生通过她的艺术创作已经做了很好的探索,她的出现和成名实际代表了潮剧古典的范式在现代社会所呈现的魅力。姚璇秋先生的创作经验,在今天依然要保持,如果说潮剧在20世纪50年代,是如何在丰富庞大的潮剧表演艺术体系里面让传统与时代更加融通,那我们今天的传承则是要向姚璇秋先生学习,即在现代表演中如何捡回潮剧的传统。特别是通过总结学习姚璇秋先生为代表的潮剧艺术创作,找回属于潮剧的声音、潮剧的味道、潮剧的意境。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王馗

  姚璇秋先生的表演既有潮剧古老剧种的古典美,又有着潮汕地方特色剧种的地域特色。在她的呈现中,你能感觉到潮剧既有作为南方剧种的古旧感,又有潮地人文风情的新鲜感。

  ——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 崔伟

  姚璇秋老师是潮剧的一面大旗,潮剧历史很长,有很多值得尊重的长辈。但在人们的印象中,首先想起来的名字就是姚璇秋。姚老师有深厚的专业基础,演出中有创新理念和时代的结合,切实推动着潮剧的发展。

  ——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著名戏曲理论家、教育家 贯涌

  回望姚璇秋先生70余年从艺史中所创演的人物形象,不仅成为观众们难以忘怀的舞台记忆,也留下了学界青睐的舞台经典。姚璇秋先生在舞台上展现的优雅细腻,凝固了潮剧这个古老剧种的韵味和写意,无论是对创作演出,还是对研究评论,都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 王炜

  含咬吞吐,多样妙手,秀口吟唱中她树起了传统潮剧的发展大旗;大家名角,蜚声海外,言传身教下她播撒了戏剧传承的星星火种。

  ——姚璇秋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授奖词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