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古代的“高速公路”

2023-02-10 来源:本网

  韶关有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堪称古代连通京城与岭南地区的“高速公路”,它是有文字记载的海陆丝绸之路对接的最早通道,是一条年代最早、路线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道——西京古道。沿路保留着最原生态的环境,既有韩愈等历史名人经过的踪迹,又有肩挑脚贩、兵商民夫日夜穿梭留下的许多传奇。

  因由宜章北上可达西京(长安),故这条古道古称“西京路”。


  最早对“西京路”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乳源县志》

  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山川》记:“风门山,县西十五里,两山夹峙,一迳中通,古西京路,夏日多风。”

  《邮铺》记:县“西北旧有西京路,世久道湮,崎岖蒙蔽,行者畏之。”

  《韶州府志·舆地略》记:“南关,洲头街,旧名西京路。”又说:“小梅关,在县西北二十里,地名马头涸,旧传开元前西京路。”“西京路,县西大富桥上腊岭谓西京路。”

  此外,古道上遗存的碑文中多有“西京路”的记载。西京古道分为乌鹑岭段、猴子岭古道段、梯云岭古道段等。

图片

韶关市西京古道线路及遗迹分布图(来源:韶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图片

  西京古道始建于东汉建武二年(26年),由桂阳太守卫飒倡导修筑,是大庾岭路开通前岭南通往中原的主要交通干线。该路南起英德浛洸,经曲江罗坑、武江江湾和凤田等地,上乳源县城,登腊岭,经乳源大桥、乐昌梅花和老坪石,出广东境接湖南宜章,蜿蜒北上西京。古道今仍保存较为完好的有大桥镇的梯云岭和猴子岭路段,尤其是梯云岭。

图片

西京古道(摄影:钟华)

图片

冬天的古道冰雪皑皑(摄影:王海林)

  据《后汉书》记载,两汉时期,含洭(今广东英德)、浈阳(今广东英德)、曲江(今广东韶关)等县属桂阳郡(治在湖南郴州)管辖,县间的公事来往全靠征发民丁驾船由水路运送,但由于水险难行,百姓每遇征发便隐匿深山或走避他乡,造成当地人烟稀少、生产凋零。

  卫飒到任后,下令开凿长达500余里的山间通道,打通韶关至郴州的道路,沿途设置亭传、驿站,初步建立起了当时的亭传邮驿站。

  自此,广东增加了一条通往中原地区的直接通道,南岭东部、粤北地区各地联系大为加强,官吏来往和公文传递由驿站传送,此前困扰百姓的劳役就此停息,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一座座城邑逐渐聚集发展起来。《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百四十四的《韶州府》记载,乳源县管埠市“在乳源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武阳镇东,水陆通郴桂,商居杂居,市井最盛。”

图片

西京古道上供人歇脚的凉亭(来源:《中国影像方志》)

图片

  西京古道开凿原为运送岭南佳果。据《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刘彻平定南越后,把广东的荔枝、龙眼等岭南佳果列为贡品,每年定期要岭南各地向朝廷进贡。西京古道开凿后,生鲜类贡品以及大量海外的舶来品经由此路传送到长安,中原的丝绸、陶瓷、茶叶等物产也源源不断运抵岭南,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梁书》卷五十四之《诸夷·海南传》记:“汉元鼎中,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百越,置日南郡。其缴外诸国,自武帝以来皆朝贡。后汉恒帝时,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贡献。及吴孙权时,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通焉。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因立记传。”西京古道成为最早的从岭南百越地区直达西安(汉长安),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对接通道之一。

图片

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来源:《中国影像方志》)

  岭南贡品只是点缀,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日常生活用品贸易才是繁盛西京古驿道的根本。一代代的岭南商人靠贩运盐、茶、山货,走出了一条条栉风沐雨的经商之路。古道曾出现“万担盐箩上山岗,粤盐遍湖南,肩挑贩夫益至数十万人”的盛况。

  为适应西京古道沿途经济发展和人民商贸交流的需要,圩场集市悄然兴起。清代,龙溪有洛木桥圩,均丰有石角塘圩,白牛坪有三元圩。其中的三元圩位于湘粤交界处,每逢圩日,广东、湖南两省周边的农民和商贾,云集于此买卖交易,这个历史上的农贸市场,从清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一直都是比较繁华的集市。如今古道沿线村庄如马子头、老墟、对门岭等逢赶集时仍可略见古时的繁荣景象。

图片

乳源南水湖水下古道石面显得异常平整(摄影:卜瑜)

  更加让人惊叹的是,这一条古道是从数千年来南来北往的人们望而生畏的一道道“天堑”中开凿出来的,它跨越了岭南海拔最高的地区,穿越林海,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仿若“云梯”,古道高差达700多米,温差极大,堪称“十里不同天”。

  其中最险要的一段,要数乳源东坪镇的梯云岭路段,这是一条从悬崖边上的一座石山中,完全用人工开凿出来的如楼梯般拾级而上的石级路,长100多米共200多级,最陡峭处约为70度仰角,石级最宽处4.1米,最窄处仅2.8米。

图片

西京古道梯云岭段(摄影:林遥轩)

  古道在今天看来十分险峻,但却是古代无数南北客商眼中的通途,因为从西京古道运输的速度远比从梅关古道运输的速度要快上不少,堪称古代版本的“高速公路”

  更为令人惊叹的是古今“通京”之路的巧遇——时隔两千年,京港澳高速公路这条当今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它在走向、功用等方面与西京古道非常相似,二者跨越时光,遥相呼应。

图片

京港澳高速公路与西京古道重点线路(乐昌段)(来源:广东旅游、广东青年之声)

图片

  西京古道曾一度成为“上通三楚,下达百粤”的交通必由之路。更有大量的中原人民经此南迁,与当地的土著俚人杂居、融合,进一步沟通和发展了岭南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有机联系

  近两千年的时光里,无数南来北往的商人、进京赶考的书生、被贬南下的文人政客、转迁异地的乡人等,在西京古道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也留下了无数的传说故事。当年古道沿途“五里一邮、十里一亭”的古桥、古亭、书院、古民居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见证着当年的繁荣景况,重现了先民生产、生活、风俗民情,记述着先民的勤劳勇敢、聪明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图片

西京古道梯云岭段及文物分布图(来源: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图片

西京古道猴子岭段及文物分布图(来源: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保存至今的古文化遗存有云梯石级、明清时期重修的青石板路面、石室凉亭、古石板桥、石碑以及茶亭、驿站、古庙遗址等。这些古道、古亭、古桥、古树等组成了西京古道的文化内涵。2018年,西京古道被评为传说故事最丰富的“中国十大古道”;2020年6月《西京古道传说故事》一书正式出版。

图片

  西京古道作为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历朝历代均对其进行修葺、加固、扩修。

  为了保障西京古道的长久畅通和行走方便,沿途百姓按古代遵月令而授民事之古制,依据“九月除道,十月成梁”之习俗,在未铺石的泥路或已损坏路段用青石铺垫形成“石阶路”。“西京古道石阶除道”在乳源地区广为流传,一直沿袭至今,2016年被列入韶关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西京古道石阶除道(来源:韶关市文广旅体局)

  清代后期至民国年间,西京古道的作用为其他更便捷、安全之路所取代后,便逐渐荒废、衰微。其作为交通要道的功能虽然成为历史,然而作为一条沿途风光秀美、文物古迹众多、人文传说丰富、极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态长廊、历史文物长廊和特色文化长廊,却是一笔璀璨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韶关以南粤古驿道为纽带,串联历史文化资源,将沿线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文旅项目等进行整合,以道兴村,依托西京古道精华段举办了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千人徒步大赛、越野大赛、文化旅游节等国内知名赛事,使古驿道成为“发展之道”和“乡村振兴之道”,实现“让陈列在广阔土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留住历史根脉”,以古道展示岭南地域文化特色、实现“精准扶贫”和助力“乡村振兴”。

  2019年,西京古道乳源段被公布为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0月,乳源西京古道活化利用项目入选2020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来源:方志广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