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这两座宋代古窑址正在参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3-02-15 来源:本网

  近日,“佛山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宋代窑址”出现在“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的候选名单中。作为全国32个项目中广东地区唯一入选的考古项目,这两个古老的窑址顿时成为关注焦点。

  去年年底,佛山刚获全票通过正式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奇石窑、文头岭窑窑址也双双被认定为“海丝”史迹。此前知名度并不太高的它们,为何能接连“中的”?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这与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密切相关——

  不久前,考古工作者在经过科学发掘和论证后,确认奇石窑和文头岭窑是宋代沉船“南海I号”上所载部分酱釉罐的产地;进而推断,800年前“南海I号”很有可能曾在广州靠岸装载货物。

  这解开了萦绕在考古工作者心头多年的疑惑。另一方面,这两个古老窑址也带我们重新认识了佛山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陶瓷产地的不凡地位。

  成名早于石湾窑的两大古窑场

  比起远近闻名的石湾窑,佛山奇石窑和文头岭窑似乎要低调许多。在确认其为“南海I号”沉船部分器物的产地前,两个窑址得到的关注主要来自业界和当地。

  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分别位于佛山南海的狮山镇和里水镇,都盛烧于两宋,它们之间直线距离约有二十公里。近年,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两座古窑的窑址遗迹早已不见踪迹。然而相较于明清时期开始以烧制艺术类陶塑而闻名的石湾窑,它们其实是更早为世人所熟知的传统工艺生产地。

  奇石窑址分布范围广,规模较大。佛山市博物馆1978年发表的《广东石湾窑址调查》一文中提到:“从村(奇石村)北虎头岗至南面东平河口约三公里的沿河小山岗,几乎都发现有古窑……在开挖环山沟水利灌溉渠时,不少地段陶瓷残片堆积有七八米之深。”

  据佛山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黄晓蕙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省考古队及佛山文化部门人员先后数次前往奇石窑址调查、采集。在窑址中发现大量戳印有纪年、姓氏、地名、吉祥语的印记款陶片,它们作为重要标本至今仍保存在佛山市博物馆中。

奇石村出土酱黄釉“政和元年”四系罐残片(佛山市博物馆藏)

奇石村出土酱褐釉四系埕(佛山市博物馆藏)

  文头岭窑则是南海官窑的重要部分。南海官窑可统称里水镇逢涌村文头岭南端河涌南北两岸一带的窑场。“官窑”,顾名思义,就是官办的窑。“先建官窑,后有佛山”,是南海官窑坊间流传的古话。

  据说,在南汉王刘岩在位期间,曾派官员到制陶业发达的镇龙圩(现佛山里水镇的和顺村、逢涌村)文头岭兴办了一家规模较大的陶窑,并称当地圩市为官窑圩,“官窑”二字自此沿用至今。

  出产“广东罐”广受海内外关注

  同时烧制内销和外贸产品是奇石窑、文头岭窑的重要特征。宋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臻于鼎盛,广州港作为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其商品可顺利抵达东南亚、南亚、东非及地中海地区。

  奇石窑和文头岭窑产品便是通过这些航线远销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国家,并作为早期文化交流“使者”顺利融入国外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两宋广东地区生产外销陶瓷器的窑场,还有西村窑、潮州窑、石湾窑等。

1987年文头岭出土褐彩军持(南海区博物馆藏)

  各式各样的大小盆罐、执壶军持等是奇石窑和文头岭窑的重要外销产品。此类酱釉大罐特征明显,广泛发现于中国南海海域到东南亚海域沉船船货中,以及我国广州、香港和新加坡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港口遗址。

  在两窑烧制的“南海I号”同类酱釉大罐中,奇石窑的罐肩多有刻印字款和印花纹年号吉语,文头岭窑则多见姓氏宅号酒香等字款。

  近年来,多有海内外学者关注到此类“广东罐”,并形成相关研究成果。

  2018年,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的研究学者黄慧怡率先提到,“南海I号”此类罐子“是广东佛山石湾窑及南海奇石窑的产品”,这为广东后续的考古发掘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

  长期关注、研究佛山窑业史的黄晓蕙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近年来多有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及国内学者前往佛山观摩奇石窑和文头岭窑采集标本,并作相关学术交流。

  她认为:“奇石窑和文头岭窑的价值并不比石湾窑低,尤其是它的学术价值日益受到国际学界重视。”

  打开“南海I号”考古新局面

  随着“南海I号”沉船器物溯源研究工作的展开,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佛山市、区两级相关文博机构,对奇石窑址、文头岭窑址开展正式调查与发掘工作。

奇石窑的西门村窑址的窑渣堆积

  该项目负责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肖达顺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此次考古发掘取得了几项重要发现:

  首先,综合运用类型学及科技考古方法,确认了“南海I号”等东南亚古代沉船与南越国宫署遗址宋代堆层出土的酱釉大罐等器物产自奇石窑址和文头岭窑址。

“南海I号”出水的印花陶罐及印花

  其次,重新认识广东地区南宋时期被目为式微的窑业生产面貌;经过调查发掘,证实佛山南海地区窑业生产至少到南宋中期还有很大的规模,而且区域性分工较为明确,内销外贸市场方向和贸易线路较为清晰。

  再者,奇石窑有了更明确的分布范围,它在东平河东岸延绵超过三四公里,甚至延及佛山石湾地区的王借岗、大帽岗一带,达至后期兴起的石湾窑范围。

考古队勘察奇石窑址时从地面采集的标本

  肖达顺还指出,此次考古工作印证了佛山作为海洋贸易陶瓷产地、广州贸易中心与“南海I号”南宋沉船之间的直接联系。

  这展现了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存在一个佛山陶瓷从生产到港口贸易、再到随船出洋的全过程,并为揭示广东沉船考古、陶瓷考古以及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面貌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佛山“海丝”保护利用迎来新阶段

  历史上,佛山就深度参与陆海贸易循环,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城市之一。据史籍记载,宋代以后,佛山产的陶瓷器、铁器、丝绸、白铅等产品畅销海外,是海丝贸易的“硬货”,在明清时期佛山更位列天下“四大镇”。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显示了佛山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发展关联紧密。

  也正是凭借两窑的考古新发现,佛山顺利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目前,“佛山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宋代窑址”正在参评“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初评。初评结束后,将有20项进入终评,最后从中产生“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肖达顺对接下来的评选结果表示期待,他说:“‘佛山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宋代窑址’项目并非重在发现丰富重大的文物,但我们通过科学发掘和考证,把沉船、窑址和贸易港口这几个历史线索串联起来,呈现出清晰的‘海丝’贸易路线,这样的学术路线是我们此次参评的最大底气。”

  同时,佛山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已经迎来新阶段。当地文旅部门表示,佛山下一步将以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为契机,依托考古发现,扎实开展对奇石窑和文头岭窑等“海丝”史迹的保护与研究。

  要统筹建设一批遗址公园,策划主题展览,唤起全社会对“海丝”史迹保护的关注与支持,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贡献佛山力量。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