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粤产佳作如何诞生?

2022-12-23 来源:本网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表彰决定,对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作品进行表彰。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等12部作品荣获“特别奖”;12部电影作品、18部电视作品、17部戏剧作品、8部广播剧、11首歌曲和19部图书,共85部作品荣获“优秀作品奖”。广东省委宣传部等17个省区市党委宣传部荣获“组织工作奖”。

  其中,由广东选送的六部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奖,分别是电影《中国医生》,电视类《柴米油盐之上》,话剧《深海》,广播剧《南海榕》,歌曲《少年(建党百年版)》,图书《平安批》。此外,获奖名单中

由澳门中联办选送的电视剧《湾区儿女》、由中国文联选送的话剧《龙腾伶仃洋》,也是广东出品的力作。

  这些扎根人民、讴歌时代的精品力作,凸显了广东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丰硕成果。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全省文艺界必将以此为契机,奋力推进文化强省“六大工程”建设,让岭南文化绽放新光彩。昨日,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获奖作品主创。


  电影《中国医生》

  整合湾区电影优势拍出暖心大作

  《中国医生》是从广州开始的,也是在广州杀青的。该片是博纳影业在广东广州设立大湾区总部后推出的首部影片,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

电影《中国医生》剧照。

  2020年3月,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找到中国香港知名导演刘伟强,邀请他担任《中国医生》的导演。前期采风阶段,刘伟强来到广州,与钟南山院士、广东援鄂医疗队队员有了深刻的交流。

  片中朱亚文饰演的陶峻,原型是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桑岭,是2020年从广州驰援武汉的第一名医生。朱亚文的首个难关是学习带广东口音的普通话,刘伟强说:“朱亚文先跟我学习怎么说,学发音和语气,然后再给原型人物看,对比桑岭医生日常是怎么跟人交流的。”   为了还原医务人员长时间工作的真实状态,刘伟强要求演员们素颜上阵。 “我们永远戴着口罩,脸上有很多印痕。”演员袁泉分享说。

电影《中国医生》剧照。

  “影片真正体现了中国医生的责任、良心、决心、行动!”在《中国医生》首映礼现场,钟南山上台分享道。对于刘伟强来说,他将香港电影的工业化制作、大湾区的情怀与现实题材相结合,也成功拍出了更有深度、有温度的主流电影。


  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

  踩进泥土纪录小康巨变

  柴米油盐,点滴故事,抒写出波澜壮阔的今日中国。

  中国老百姓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给出了答案。四集纪录片《开勇》《琳宝》《怀甫》《子胥》,将镜头放到了中国的普通人身上。英国导演柯文思以其细腻的外国导演视角,将中国人“奔小康”的奋斗故事娓娓道来。

电影《中国医生》剧照。

  纪录片英文名“A Long Cherished Dream”,意为“一个珍藏已久的梦想”。本片监制、腾讯在线视频黑曜石工作室总监朱乐贤告诉记者,团队在选择人物上花了长时间调研。女货车司机张琳“琳宝”的故事,给了导演和团队莫大的惊喜。

  “我想通过我自己,让我喜欢的人过上开心的生活。”当镜头中,身高不足1.6米的琳宝在高出近2倍的大型货车上,利落地做着发车准备,许多观众被这个经历坎坷,却始终保持坚韧乐观的女孩子感动。

  在《柴米油盐之上》的评论中,有网友写道:“这不是一部阳春白雪的纪录片,而是一部踩进泥土里的作品。”


  话剧《深海》

  走进人物内心塑造时代英雄

  话剧《深海》将“核潜艇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的故事搬上了舞台。该剧由广东省话剧院精心创排,力求展现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

电影《中国医生》剧照。

  如何在真实和艺术中找到平衡点,塑造一个在现实中的英雄形象?在该剧导演黄定山看来,创作者唯有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作品才有真实感人的力量。创作团队先后前往汕头、汕尾以及武汉、三亚等黄旭华院士的家乡和工作地点采风,并向相关部门申请对黄旭华院士夫妇深入采访。

  “在跟黄老夫妇的接触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他们的‘痴’,对事业、对完成使命的执着。他们就是怀着坚定信仰的时代英雄。”黄旭华之妻李世英扮演者杨春荣感慨道。

  深潜前一夜,黄旭华与妻子有一段深情对谈,话剧将这真实一幕搬上了舞台。戏中,丈夫欲言又止,妻子忧心诘问。在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妻子最终选择支持丈夫的决定。当试验大获成功的消息传来,妻子几次止步,想听电话又不敢拿起,直到最后喜极而泣。

  去年1月,该剧首次来到黄旭华的工作地武汉,在琴台大剧院倾情上演。黄旭华夫妇及女儿亲临现场观演。演出结束后,他难掩激动心情落泪:“你们把我和夫人的思想状态高度浓缩,并演绎了出来。这部剧把核潜艇的工作经历经验进行艺术加工,是科学与文艺结合一个很好的例子。”


  广播剧《南海榕》

  以小切口关照大时代

  从《疍家小渔村》《罗湖桥》到《南海榕》,三部广播剧作品,以小切口关照大时代,共同构成了讴歌改革开放的“深圳三部曲”。

电影《中国医生》剧照。

  广播剧《南海榕》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立项,以在深圳仙湖植物园和莲花山公园的两株榕树为核心艺术意象。听众犹如在观看一部历史大片:改革开放初年,一支参与深圳特区建设的工程兵连队投身改革浪潮,琼花、周连长等建设者在这片热土拓荒;新时代,深圳第一代改革者面临前海大开发新机遇、新挑战,以其儿子为代表的新一代接班人续写改革故事。

  “以小见大是关键,但素材的选择必须尊重事实、契合选题、展现格局。”该剧导演、深圳广电集团广播融媒体中心音乐频率节目督导高明洁说。

  《南海榕》的故事,历史跨度超过了40年,所涉及的人物、历史原型和故事非常多。为了更真实地还原历史情境,主创团队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开展调研工作,邀请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家,担任该剧总编审。

  对于听众来说,《南海榕》故事的每一个人物故事,都牵动心弦。不同年代历史的温度,通过声音的艺术,在听众的耳边滚烫。为了让历史的声音逼真重现,主创人员在制作中调用了大量采样音效,从而为听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高保真声场。同时,该剧地域特色鲜明,凸显了浓郁的岭南风貌。


  歌曲《少年(建党百年版)》

  接地气时代感表达“又燃又潮”

  歌曲《少年(建党百年版)》由青年歌手梦然和深圳“80后”音乐人罗高丞创作。这首歌以琅琅上口的歌词和旋律,唱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奋斗百年的“少年”风采和精气神,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

  《少年》原作由音乐人梦然作曲、填词,在2019年11月首发后,便一路走红。2021年,罗高丞受邀重新填词,以拟人化的视角,以第一人称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初心从未有改变/百年只不过是考验/美好生活目标不断实现”……琅琅上口的歌词刷爆网络,被网友称赞“又燃又潮”。

  从“1921庄严篇章开始,勇往直前是我的选择”,到“2021新的征程开启,不忘初心我们在一起”,罗高丞以“少年”这一意象切入,以时间为线索,串起两段主歌的歌词,以此表达“继往开来、不忘初心”的主题。

  作为“80后”,罗高丞深感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十几年前,他从小城市来到深圳打拼,见证了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作品首先要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听众。”

  将风靡全国的流行歌,改编成主旋律歌曲,并再一次成功“出圈”,《少年(建党百年版)》的尝试是广东注重培养原创音乐人、搭建展现平台的一次成果体现。


  图书《平安批》

  扎根潮汕土地写活“南方故事”

  作家陈继明的长篇小说《平安批》中,主角郑梦梅肩负重振家业的使命,只身闯荡南洋。在异国他乡,“平安批”意外地成了他一生的事业,用毛笔写下来的契约、信用,体现着重情守义的“中国心”。

电影《中国医生》剧照。

  平安批,是早期潮汕、闽南华侨在南洋上岸后,给家里寄去的第一封报平安的往来书信。小说把拼搏奋斗与文化传承的故事融入百年世事变迁,写出了侨民浓烈的家国情怀与民族大义。

  出生于西北的作家陈继明,2007年调任珠海,现任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教授,在《平安批》的创作中,浓缩了他十余年扎根南方生活经验,以及对这片土地的深刻体验和认同。

  《平安批》的创作,源于2019年的一次“任务”。当年10月,作为广东省作协“改革开放再出发”深扎作家之一,陈继明挂任汕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以澄海县隆都镇前美村为驻扎点,展开了长篇小说的写作。

  深扎期间,他跑遍了当地的书店、博物馆、图书馆,搜集了堆积如山的案头资料,从中获得不少角色的灵感和依据。他还与前美村里一户陈姓人家同吃同住长达3个月,从专家学者、出租车司机到田间厝头的老百姓,尽可能深入体察侨民的生活与心境。

  “这是一部‘小书’,一部以诚恳、平和、温暖为外表的书,但内里要足够复杂、幽深。”陈继明说,小和大的关系,就是作品和世界的关系,也就是用“小的角度”,写出家国情怀、迁徙流浪、故土乡愁等“大的命题”。


  话剧《龙腾伶仃洋》

  把金子般细节打捞出来

  2018年10月23日,创下多项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2019年,刚成立不久的珠海演艺集团,选择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故事搬上话剧舞台,打造为其首部舞台艺术作品《龙腾伶仃洋》。

  方寸舞台之间,该剧再现了大桥建设者们克服重重困难、实现顺利竣工的感人故事。声、光、电等高科技的舞美技术,还原了一幕幕大桥建设的惊险场景,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话剧《龙腾伶仃洋》自2019年10月首演以来,已在北京、广东、山东多地巡演50多场,场场座无虚席,受到了业内专家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如何艺术化地表现港珠澳大桥建设这个庞大的题材?该剧导演李伯男坦言:“我们像大海捞针一样,把一个个金子般的细节打捞出来。”

  该剧选取了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几个典型事件:人工岛上的台风抢险、工程船上的困苦煎熬、创始人员的坚守、沉管安装的一波三折、大桥海底隧道最终完美接合等情节,高度浓缩在2个小时的话剧里。

  创始人员的坚守,尤其让观众动情。有网友说:“13个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他们的青春在海上度过,可能常年没有信号联系家人。看这部剧,感受到了当一个人既背负‘大家’使命、又深陷‘小家’难全的考验时,那种复杂而真实的心理斗争。”

  “我们着重刻画‘一座伟大的桥’背后‘一群可爱的人’。正是这些鲜活的生命,满怀理想和干劲,创造了奇迹。”李伯男说。


  《湾区儿女》

  以小人物故事映照时代变迁

  电视剧《湾区儿女》以澳门回归祖国后积极融入内地、踊跃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背景,讲述了大湾区青年锐意创新,引领“中国智造”走向国际舞台,追求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故事。2020年6月,该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和到达率持续领先。

  该剧总制片人王笛透露,“团队做了大量调研工作,了解大湾区各行业的故事,最终我们决定讲述一个‘小人物’澳门疍家女孩凭借自己的勇气来到内地创业、成长的故事。”

  《湾区儿女》中的澳门景色、疍家文化以及大湾区人民的拼搏群像,在镜头语言下呈现得真实而充满魅力,让观众耳目一新。剧中出现了很多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内容,如港珠澳大桥落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王笛感叹道:“因为有20年的时间跨度,剧本、服化道等各方面都需要非常考究。观众看完这部剧能更了解澳门,也加深了对整个大湾区的印象和理解,这是最令我们受鼓舞的。”

  如何将主人公20年来的成长过程刻画得更真实感人?编剧李康认为,第一层是拼搏精神的传承,麦斯钰传承了父辈海上拼搏的精神;第二层是疍家文化的传承,麦家父女从观念冲突到相互理解,让观众找到了传统文化新的表达;第三层是爱国主义情怀的传承,麦斯钰向往到内地发展,展现澳门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