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百年前那一群跨越太平洋去学艺术的广东人

2022-09-27 来源:本网

  日前开幕的“跨越太平洋——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研究展”,是一次“艺海寻源”。

  百余年前,广东诞生了近代中国最先远渡重洋留学西方的群体,一些具备艺术天赋的粤籍青年也先后辗转至太平洋对岸,谋生或学艺于加拿大、美国、古巴等地。

李铁夫 《纽约园林》

  在这些出洋求艺的粤籍艺术家中,诞生了不少日后对岭南画坛带来深远影响的名家大师,包括李铁夫、冯钢百、关金鳌、余本等人。其中20余位早期留学北美的粤籍艺术家,在这次展览中首次以群体面貌同时出现。

  “新文明之媒、新文明之母”

  广东诞生了近代中国最先远渡重洋留学西方的群体,更是百年留学潮和公派留学制度的发源地之一。

  留学生与华工、华商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广东人的文化心理和意识观念,更带动了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转型,近代中国的政治革命与美术革命皆肇始于此。

陈荫罴 《华工的孩子组画之二》

  日前,“跨越太平洋——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研究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展出。展览以目前搜集到的早期留学北美各国的艺术家作品为主线,辅以相关的粤籍华侨史文化背景材料、历史照片、报刊报道及文稿等文献档案,统合侨乡田野调查资料,试图通过更立体的时空网络梳理他们在中国艺术的现代性进程中的定位和意义。

李秉 《淑女》

  早期粤籍艺术家揭开了中国近现代美术的“留学潮”序幕,成为了如梁启超所言的“新文明之媒、新文明之母”。因为身处社会激烈转型和变革中,加之在北美的学艺经历,都促使他们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金鳌 《牧羊》

  归国后,他们又参与“赤社美术研究会”以及广东最早举办的西洋画展览,参与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的筹建,由此将革新的精神播撒艺苑。此外,个别粤籍艺术家留在北美或游走在中美两地继续探索,走向了东西融合的多元实践。

  多位艺术家作品首次亮相

  本次展览集结20余位早期留学北美的粤籍艺术家,是首次以群体面貌同时出现。其中近十位艺术家更是首次在中国内地的公立美术馆展出,包括伍泽枢、李锡章、谢荣光、朱沅芷、黄齐耀、李鸿德、黄玉雪等。

伍泽枢 《静物》

  本次展览获得多位艺术家家属及友人的鼎力支持,并联合海内外众多艺术博物馆及研究机构,包括广东美术馆、开平市美术馆、香港艺术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斯坦福大学坎特艺术中心、美国华人历史学会、美国华人博物馆等,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在本次展览中,因而可以看到不少近年来首次向观众呈现的作品。比如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李铁夫创作于留学时期的《黑发少女》,还有多幅他晚年的非人物题材的作品,如《鱼尾》《瓶花》及《三只雄鸡》等。

李铁夫 《鱼尾》

  研究者认为,这些李铁夫的晚年油画作品最具个人特色、也最有研究价值。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关族图书馆收藏的关金鳌风景类油画和速写册等,让人耳目一新。

  他们的艺术面貌有待“揭秘”

  近年来,随着诸多专家学者、学术研究和展览机构的抽丝剥茧,20世纪初至60年代粤籍美术家的留日、留欧和留苏这三大板块群像,都得到了日渐深入的研究和展陈。

  然而,由于粤籍留美艺术家出洋时间较早,部分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而且他们多数以华侨的个人身份、而非公派留学负笈海外,以致诸多相关的事迹在中国近现代艺术浪潮里变得模糊和残缺。

关墨园 《古巴国家公园》

  “他们游走东西之间,所形成的独特艺术创造至今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甚至在中西艺术史书写中籍籍无名。”展览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展览部主任李铁军表示,有关这些艺术家,不仅远涉重洋、求艺他乡的经历远未清晰,其回国后在中国现代美术事业中的作为亦不甚明了,确实有待进一步关注。

  广东台山人陈锡钧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代雕塑家,归国后曾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及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教授,但他的艺术面貌至今仍然模糊不清;古巴学习西画的关墨园一度因毕业创作名噪全校,但回乡后,逐渐消失在艺术研究视野中;被誉为“华人现代主义先驱”的朱沅芷是最早探索欧美现代艺术、具有国际声誉的华人艺术家,但他极具个人风格的原作从未在中国内地出现过……

  李铁夫生年之争终于“尘埃落定”

  即便像李铁夫这样目前所知最早赴西方学习油画并造诣深厚的画家,曾得到孙中山先生“东亚画坛巨擘”的赞誉,但学界依然对他早年在加拿大和美国学习生活语焉不详。通过本次展览的策划筹备,显著推动了相关研究。

  李铁军介绍,展览团队在筹备过程中发现,画家陈海鹰的女儿出版了《画坛两代宗师传奇——李铁夫与陈海鹰》一书,讲述陈、李交往18年间的故事,基本交代了李铁夫回国之后的主要活动及线路。

李铁夫 《瓶花》

  书中提到,1947年2月二人在上海大新公司举办了《李铁夫师生画展》,展览前由李铁夫口述、陈海鹰用钢笔书写整理过一份“李铁夫老师旅美大事记”,并由李铁夫用毛笔在其上进行了补充和修改。

  从中可以辨认,开头一列就是李铁夫用毛笔补充的“一八七一——生于鹤山陈山村”,接下来才是陈海鹰的钢笔原稿“一八八七——十六岁……”。

  李铁军介绍,这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份由李铁夫亲自写有其出生年份的手稿,据此可以将其出生年份确认为1871年。这使得争论多年的问题尘埃落定了。

  百余年前广东率先“开眼看世界”,广东美术家也一直向着海洋的方向寻找“诗和远方”。

  李铁军表示:“不少粤籍留美艺术家出身赴美华工家族,有的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背后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值得发掘,他们对民主革命和艺术革新的贡献,也不容被遗忘。”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