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足珍贵!“中国中古石刻画像展”展现中国早期绘画原貌

2022-09-27 来源:本网

  日前,由深圳市金石艺术博物馆、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举办的“迁想妙得——中国中古石刻画像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将展至10月30日。

  展览由“传移模写——石刻中的人物”“琦玮僪佹——石刻中的瑞兽”“神之所畅——石刻中的山水”“象外之意——石刻中的思想”四个部分组成。

展览现场

  据主办方介绍,展览旨在 通过拓片、原石、场景、影像、手稿等的多重组合,部分呈现中国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早期发展的原貌及其中的“思想性”,补足中国早期绘画史的缺环,同时为今天的观者带来时空回望、审美愉悦与精神启示。

  弥足珍贵的唐前石刻

  在唐前无可靠传世绘画作品的今天,石刻中保存的汉魏南北朝绘画的“镜像”或“倒影”已成为弥足珍贵的材料。在这些石刻艺术中,既有历史的投射,又有现实的影像,还有图式的革新,更可见刻工的创造。

  从自然到绘画再到石刻,呈现的正是由物及人的“迁想”与由人及物的“妙得”,“迁想”与“妙得”,共同造就了石刻艺术精彩卓绝的视觉形态,也成为早期绘画思想的重要反映。

  深圳市金石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汉魏南北朝时期的画像石刻,具有历史、文化、政治、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的价值。对中国早期绘画史研究而言,是值得重视的材料。

东魏武定元年翟门生石床围屏(中右正面)男墓主像(拓片)

  展现魏晋六朝山水画原貌

  资料显示,魏晋六朝时期,已出现见于记载的山水画家及画作,顾恺之、夏侯瞻、戴逵、戴勃、宗炳等均画过山水画,惜无传世,仅从《洛神赋图》略可窥知其原貌。二十世纪以来,魏晋南北朝墓葬、石刻、壁画大量被发现,这一时期山水画的面貌也随之逐渐清晰。

  其中,北朝线刻画像尤为瞩目,这些线刻多见于石床、石棺、石椁等葬具上,且多出土于较高等级的墓葬,雕刻水平极高,虽以刻画墓主像、牛车图、马车图、出行图、孝子图为主,但均或多或少雕刻了山水的图像,或也可称之为山水的因素。

  这些画像原由绘画经粉本“传移模写”而来,最能展现当时山水画的原貌,在原作已不得见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展出北朝石床围屏“如履薄冰”图的拓片。该拓片刻画了《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意象。

北朝石床围屏局部·“如履薄冰”图(拓片)

  画面为三段式构图,下部是薄冰与山石、中部是人物与树木、上部是层叠的山峦, 画面的绝大部分已经为山石树木所占据,虽尚未脱离其工艺属性,却已经昭示了山水画即将到来的变革。

  博物馆、美术馆与高校的完美结合

  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著名美术史家巫鸿介绍,从教育的角度,本此展览称为“开放的课堂”系列展览,即将美术馆作为高校课堂。同时,展览也称为“美的历程:全国高校博物馆、美术馆巡回展(广州)”,此次展览是巡展的第一站。

  “博物馆联合美术馆、高校举办展览,将博物馆的藏品作为教育内容,让学生进入美术馆的展厅去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长远意义且是非常值得提倡的项目。将高校教育和全国高校博物馆、美术馆巡回展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是非常完美的。”巫鸿说。 

  深圳市金石艺术博物馆理事长吴强华表示,今后将更多地在高校博物馆和美术馆举办此类展览。一方面,配合高校“开放的课堂”系列活动。

  另一方面,也希望从多维角度更全面地观察和思考中古时期的石刻画像、墓室和石窟壁画,从图像中的植物、动物、器物、建筑、家具、人物、衣饰、纹饰等多角度、全方面地深入解读中古时期的历史、文化信息。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